洞里烟霞岁月多,桑田几见涌沧波。
先生不是贪酣醉,自向乾坤养太和。
洞里烟霞岁月多,桑田几见涌沧波。
先生不是贪酣醉,自向乾坤养太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与精神追求,充满了道家哲学的韵味。
“洞里烟霞岁月多”,开篇便以“洞里”二字,暗示了这位先生远离尘嚣,遁入山林,寻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环境。烟霞缭绕,岁月悠长,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隐居生活的诗意描述。
“桑田几见涌沧波”,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桑田”与“沧波”的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世事的变迁。沧海桑田,寓意着世间万物的更迭,而“几见”则表达了对变化的无奈与感慨。然而,这并非消极的哀叹,而是对生命流转的深刻理解。
“先生不是贪酣醉”,转折之处,诗人强调了这位隐逸之士并非沉溺于酒色之中,而是有着更为高远的精神追求。这里的“贪酣醉”不仅指物质上的享乐,也暗含了对世俗欲望的超越。
“自向乾坤养太和”,最后两句揭示了这位先生真正的追求所在。他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选择在天地间,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宇宙的融合。“太和”一词,源自《易经》,意为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是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这里,诗人通过“自向乾坤养太和”,表达了对和谐、自然、超脱生活态度的赞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时间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