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之云,镜中之尘。从无住本,廓应如春。
妙玄不动,示现无垠。三世普入,孰妄孰真。
现成公案,岂费精神。当头一著,坐断要津。
太清之云,镜中之尘。从无住本,廓应如春。
妙玄不动,示现无垠。三世普入,孰妄孰真。
现成公案,岂费精神。当头一著,坐断要津。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昙华题于仲逸宣教三境图的,以描绘和感悟画面中的“太清之云”与“镜中之尘”为引子,表达了对佛教宇宙观和人生哲理的理解。诗人将云比喻为虚无而流动的“无住本”,如同春天般广阔无垠,体现了空性和变化的禅意。"妙玄不动,示现无垠"进一步阐述了超越动静的玄妙境界,以及一切现象的显现都是无边无际的。
"三世普入,孰妄孰真"强调时间的流转和万物的共融,使得真假难辨,暗示了佛教中空性与实相的辩证关系。"现成公案,岂费精神"则指出,真理无需外求,就在眼前,无需过多思考或耗费心力去寻找。
最后两句"当头一著,坐断要津",形象地表达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关键在于当下领悟,抓住核心要义,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体验。
整体上,这首诗寓禅于画,借景抒怀,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智慧。
萧萧意远,带烟痕写出,翠无重数。
曾向辋川图里见,残雪恁时消去。
几净宜书,窗阴碍绣,染绿闲庭宇。
夕阳遮了,浅红留在高树。
最好瘦石安排,疏花衬贴,三径移云补。
记得读书深夜坐,记得煎茶帘户。
倚枕听秋,挑灯味梦,一阵黄昏雨。
玉阶如水,暗蛩能说凉趣。
天遣悲欢,地经离合,黯然魂已都消。
记藕花生日,昨岁今朝。
一觉春明好梦,涵秋阁、翠耸晴郊。
留虚座、招云款月,酒斝诗瓢。苕苕。
这番判袂,长笛里关山,木落风高。
悔不应轻别,结想徒劳。
纵有鱼笺雁帛,那当得、同话凉宵。
凉宵永,空馀泪珠,湿透鲛绡。
至日阳回,刚好趁、歌调白雪。
侵寒起、玉堆阶下,无声骚屑。
斮桂未妨才女咏,披兰欲动先春色。
较当年、靧面熏衣,风怀越。三径外,琅玕折。
一室里,珠帘揭。喜六出纷霏,梅开时节。
香馥金炉烟篆漾,茶烹石鼎诗情澈。
只工闲、组绣线新添,轻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