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尽三山见翠屏,金银?刹接青冥。
江心磻石何年化,亦恐飞来是落星。
过尽三山见翠屏,金银?刹接青冥。
江心磻石何年化,亦恐飞来是落星。
这首元末明初诗人陈谟的《焦矶寺》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首句“过尽三山见翠屏”,以“三山”象征远处的山脉,通过“过尽”二字,营造出一种穿越重重山峦后豁然开朗的视觉效果,而“翠屏”则形象地描绘了那片山峦的青翠与挺拔,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接着,“金银刹接青冥”一句,将寺庙的金碧辉煌与天空的高远融为一体,金银刹(寺庙的塔)仿佛与天际相连,不仅展现了寺庙的庄严与神圣,也暗示了其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这种将人间与仙境相联系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和神秘感。
“江心磻石何年化,亦恐飞来是落星”两句,则将视角转向了江面,磻石(江中的大石)在江心静卧,其来历成谜,是自然造化的奇迹还是天外陨石的遗物?这一问,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悬念,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奥秘的遐想。同时,将磻石与“落星”联系起来,既体现了诗人对宇宙万物的敬畏之心,也暗含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焦矶寺及其周边景致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历史文化的深思,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地上青草出,经冬今始归。
博陵无近信,犹未换春衣。
怜汝不忍别,送汝上酒楼。
初行莫早发,且宿霸桥头。
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
早年已工诗,近日兼注易。
何时过东洛,早晚度盟津。
朝歌城边柳亸地,邯郸道上花扑人。
去年四月初,我正在河朔。
曾上君家县北楼,楼上分明见恒岳。
中山明府待君来,须计行程及早回。
到家速觅长安使,待汝书封我自开。
夫子不自衒,世人知者稀。
来倾阮氏酒,去着老莱衣。
渭北草新出,关东花欲飞。
楚王犹自惑,宋玉且将归。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悽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销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