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
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
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废与颓丧的景象。"平地才应一顷馀,阁栏都大似巢居"两句,通过对比,用“一顷”来形容平坦的大地,暗示着土地的荒芜,而“阁栏都大似巢居”则描绘出一种废弃的建筑物,如同鸟兽栖息之所,这种景象传达了一种自然与文明衰败共存的情状。
"入衙官吏声疑鸟,下峡舟船腹似鱼"两句,用“疑鸟”来形容官吏的声音,让人联想到可能是由于荒废而导致的空旷和寂静,而“下峡舟船腹似鱼”则通过比喻,描绘出一种流动中的平衡与自然状态,似乎只有水中生物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
"市井无钱论尺丈,田畴付火罢耘锄"两句,反映了经济的衰败和农业活动的停滞。城市商业萧条,无人问津,而田地则被放弃焚烧,农具也被丢弃,这些景象共同构建了一幅荒废的社会画面。
最后两句“此中愁杀须甘分,惟惜平生旧著书”表达了诗人的悲哀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感到深深的忧虑和痛苦,但他唯一珍视的是过去写下的书籍。这些书籍代表着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寄托,是他在精神上的一种依靠。
这首诗通过对荒废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不佳,以及诗人个人对于这种状态的无奈与哀伤,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知识文化传承的珍视之情。
仰看云在天,未辨行迟速。
今日穿云跨岭行,岂知疾过奔马足。
平地风气清,吹云天上行。
今日披云动凉气,始知风在云中生。
山不见路惟见云,桃花梨花近不分。
北云压山乌欲雨,南云映日红氤氲。
下山直自云中落,云中之人轻似鹤。
翩然可是隔仙凡,怅望山头挂云脚。
我闻仙人乘云兼御风,仙家幻术安能通。
不如安坐南云下,笑指此云称老翁。
未及上翠微,暂揽松山胜。
嵌岩置修除,缘壁起盘磴。
拂衣千仞上,阑危不可凭。
峰高多夕阴,天半风初劲。
坐我万松间,苍翠互相竞。
白云横不流,中有新寒凝。
林壑媚幽姿,泉石动清听。
已忘世人情,羡彼飞鸟性。
吾今果何为,辄作塞外游。
立马南天门,群山郁纠缪。
风吹冒谷云,败絮拥破褠。
日光漏其间,金碧乱我眸。
黑者黑如䃜,赤者赤似髹。
数峰忽雪白,宛以粉笔钩。
此理不可识,冈峦浩难收。
化为曲江涛,万马奔涛头。
阴阳互追蹴,向背纷杂糅。
使当作此画,皴法何处求。
方知倪黄辈,足不踏九州。
只写江南山,水墨森清秋。
但言江山好,未睹行役忧。
宁知点点烟,中有万古愁。
天低落日大,客与孤鸦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