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前怪石起参差,篁竹丛深使客疑。
如过潇湘江上路,鹧鸪啼罢日西时。
林前怪石起参差,篁竹丛深使客疑。
如过潇湘江上路,鹧鸪啼罢日西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
首句“林前怪石起参差”,以“参差”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林前怪石错落有致的姿态,既突出了石头的奇特形状,又营造出一种自然界的原始野趣。这里的“怪石”不仅增加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也暗示了环境的险峻与神秘。
次句“篁竹丛深使客疑”,通过“篁竹丛深”这一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深邃,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茂密的竹林之中。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为后文的氛围营造奠定了基础。
第三句“如过潇湘江上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仿佛引导着人们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这里巧妙地运用了潇湘江的典故,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充满诗意的江南水乡图景。
最后一句“鹧鸪啼罢日西时”,以鹧鸪的啼鸣作为结束,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更通过“日西时”的时间点,巧妙地将一天的结束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联系起来。鹧鸪的啼叫,既是自然界的声音,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自然之美的山水世界,又蕴含着诗人深邃情感的艺术空间。它不仅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也体现了他们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雨过云亦归,林气重不散。
满月如帷灯,隐约出天半。
须臾碧将合,粉彩发璀璨。
银波渐流空,湿雾涨瀰漫。
园林遂平沉,楼阁若隔岸。
登台揽明镜,照胆不可玩。
寒光来逼身,左右晃凌乱。
凛然赴奔潮,露顶白虹贯。
一凉遽至此,始有秋风叹。
意起不能制,触目生烦冤。
遇物皆可憎,心火方自焚。
军书虽旁午,战胜恃一勤。
负手恣行散,霜日东更暄。
怅然对梅花,落此半亩园。
邂逅缘不浅,来慰羁旅魂。
妙香忽相袭,会心即微言。
与君交已久,寂寞幸见存。
终当扫尘债,从子江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