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可鉴秋毫,供吟属我曹。
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
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
霜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
明可鉴秋毫,供吟属我曹。
隔年方得见,终夕敢辞劳。
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
霜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明亮如织锦般的秋毫(细微之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供吟属我曹"一句则更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情感,似乎在说,只有这样高洁的境界才配得上诗人的吟咏。
"隔年方得见"透露出一种难得的珍贵,而"终夕敢辞劳"则表明了诗人愿意为此付出努力和代价。接下来的几句"冷向天心白,清临露掌高"不仅描绘出了月光的纯净与高远,更通过"冷"和"清"两个字生动地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最后两句"霜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则在视觉上呈现了一个月夜中人静思的场景。霜台即指有霜(轻薄的冰冻)的台阶,月光下与之相互映照,形成了一种冷色调的美。而"寒色满蓝袍"则通过衣物上的寒意,使整体画面更加深邃和静谧。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中秋月夜的描绘,更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高洁艺术境界的情怀。
攘攘谁逃死,黄泉不独君。
一官书载考,五举擅多文。
异日辽东鹤,当年冀北群。
承家知有子,翮就看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