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冕真成寄,江山早见招。
懒从春后觉,意别枕边消。
竹色侵书静,松声落耳摇。
妄心朝雾薄,乌鹊莫相撩。
轩冕真成寄,江山早见招。
懒从春后觉,意别枕边消。
竹色侵书静,松声落耳摇。
妄心朝雾薄,乌鹊莫相撩。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春日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
"轩冕真成寄,江山早见招。懒从春后觉,意别枕边消。" 开篇四句设置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境,诗人似乎已经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在和解脱。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召唤,而非对尘世的牵挂。
"竹色侵书静,松声落耳摇。" 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将静谧的读书环境与外界的生机活力相结合,竹色和书静形成鲜明对比,而松声则是自然界中的一种节奏,给人以平和之感。
"妄心朝雾薄,乌鹊莫相撩。"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杂念的超脱,以及希望外界不要打扰自己的愿望。在轻薄的晨雾中,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所干扰。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内在平和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今年岁丙申,今日月初十。
年是母生年,日是我生日。
我年已三十,母寿六十一。
母老儿亦老,儿悲何由说。
半世求禄心,甘为古人拙。
负母一生力,枯我十年血。
维母天地眼,责命不责术。
但母得如此,又敢自暇逸。
千秋非所知,儿死此事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