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君居隐鳞,投竿拂珊瑚。
今来寓谷口,结亭事春锄。
亭下十馀畦,蔚蔚富嘉蔬。
野果衔朱蕤,蔓实垂青桴。
篱根有蹲鸱,晨炊胜彫胡。
岂惟充君腹,邻里亦厌馀。
疏泉动地脉,硗确成膏腴。
谅彼汉阴人,假脩匪吾徒。
避俗柴桑翁,不复叹荒芜。
卷怀经纶手,治此一亩居。
知子非隐沦,聊以寓壮图。
人生出处分,礼义安可踰。
兹谋异樊须,甘事小人儒。
昔君居隐鳞,投竿拂珊瑚。
今来寓谷口,结亭事春锄。
亭下十馀畦,蔚蔚富嘉蔬。
野果衔朱蕤,蔓实垂青桴。
篱根有蹲鸱,晨炊胜彫胡。
岂惟充君腹,邻里亦厌馀。
疏泉动地脉,硗确成膏腴。
谅彼汉阴人,假脩匪吾徒。
避俗柴桑翁,不复叹荒芜。
卷怀经纶手,治此一亩居。
知子非隐沦,聊以寓壮图。
人生出处分,礼义安可踰。
兹谋异樊须,甘事小人儒。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逸者在山谷中建亭、耕作、享受自然之美的景象。开篇“昔君居隐鳞,投竿拂珊瑚”写出了诗人过去曾经居住于幽深的山林之中,与自然亲近的生活状态。"今来寓谷口,结亭事春锄"则表明诗人现在选择在山谷之口建立一座亭子,并开始耕作,以迎接春天的到来。
接着,“亭下十馀畦,蔚蔚富嘉蔬。野果衔朱蕤,蔓实垂青桳”描绘了亭下田园丰饶多产的情景,展示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恩惠。而“篱根有蹲鸱,晨炊胜彫胡”则写出了早晨鸡鸣时分,厨烟升腾,生活的宁静与安逸。
中间部分“岂惟充君腹,邻里亦厌馀。疏泉动地脉,硗确成膏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泽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满足和享受。而“谅彼汉阴人,假脩匪吾徒”则是诗人对于不同生活选择的理解与尊重。
后半部分,“避俗柴桑翁,不复叹荒芜。卷怀经纶手,治此一亩居”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避免,以及他在这片土地上的耕作和生活的热爱。而“知子非隐沦,聊以寓壮图”则是诗人对于自己选择隐逸生活的理解,并将其视为壮志未酬的一种实现方式。
最后,“人生出处分,礼义安可踰。兹谋异樊须,甘事小人儒”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接受,以及对传统礼仪与道德的追求和实践,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选择的一种超然和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生活状态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隐逸自适、自得其乐的心境,以及他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