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好名山,本性今得从。
回看尘迹遥,稍见麋鹿踪。
老僧云中居,石门青重重。
阴泉养成龟,古壁飞却龙。
扫石礼新经,悬幡上高峰。
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
将火寻远泉,煮茶傍寒松。
晚随收药人,便宿南涧中。
晨起冲露行,湿花枝茸茸。
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
长年好名山,本性今得从。
回看尘迹遥,稍见麋鹿踪。
老僧云中居,石门青重重。
阴泉养成龟,古壁飞却龙。
扫石礼新经,悬幡上高峰。
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
将火寻远泉,煮茶傍寒松。
晚随收药人,便宿南涧中。
晨起冲露行,湿花枝茸茸。
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在名山中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融入和超然物外的情怀。诗中多处使用了佛教元素,如“老僧云中居”、“扫石礼新经”等,显示出作者与佛教文化的深厚联系。
诗人首先肯定了名山对于修行者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本性的获得自由,这是修道者追求的理想状态。接着,“回看尘迹遥,稍见麋鹿踪”表达了一种超脱红尘、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老僧云中居,石门青重重”描绘了一个隐逸的修行场所,古色古香,显得静谧而神秘。接下来的“阴泉养成龟,古壁飞却龙”则是自然景观的写照,其中蕴含着道家对于长生不老、变化无常的哲学思考。
“扫石礼新经,悬幡上高峰”显示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修行生活的具体展现。后文“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则是描绘了一种与自然动物共同生活的情景,以及通过寺庙的钟声来安排一天的活动。
“将火寻远泉,煮茶傍寒松”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中品味简单生活的画面,而“晚随收药人,便宿南涧中”则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依赖和尊重,以及与药师同行、在山谷间过夜的宁静。
最后,“晨起冲露行,湿花枝茸茸”描绘了一种清晨沐浴露水、踏着湿润花瓣前行的情景,而“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则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生活的向往,以及希望能够终身供奉佛法的心愿。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邃的生命思考,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合一的修行生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