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
裂地竞盘屈,插天多峭崿。
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
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
上人无生缘,生长居紫阁。
六时自搥磬,一饮常带索。
种田烧白云,斫漆响丹壑。
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
时许山神请,偶逢洞仙博。
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
周商倦积阻,蜀物多淹泊。
岩腹乍旁穿,涧唇时外拓。
桥因倒树架,栅值垂藤缚。
鸟道悉已平,龙宫为之涸。
跳波谁揭厉,绝壁免扪摸。
山木日阴阴,结跏归旧林。
一向石门里,任君春草深。
山中燕子龛,路剧羊肠恶。
裂地竞盘屈,插天多峭崿。
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
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
上人无生缘,生长居紫阁。
六时自搥磬,一饮常带索。
种田烧白云,斫漆响丹壑。
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
时许山神请,偶逢洞仙博。
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
周商倦积阻,蜀物多淹泊。
岩腹乍旁穿,涧唇时外拓。
桥因倒树架,栅值垂藤缚。
鸟道悉已平,龙宫为之涸。
跳波谁揭厉,绝壁免扪摸。
山木日阴阴,结跏归旧林。
一向石门里,任君春草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高僧,燕子龛禅师,通过对山中景象的细腻刻画,表达了禅师超然物外、心灵自在的生活状态。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鲜明的笔触,将山野之美与禅者的精神世界巧妙地融为一体。
首句“山中燕子龛”直接点出了诗歌的主角——燕子龛禅师及其所处的环境,设定了全诗的意境。接着,“路剧羊肠恶”则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山中道路的崎岖与世间的艰难。
“裂地竞盘屈,插天多峭崿”描绘了一幅雄伟壮观的山景图,山石如刀劈斧而下,直指苍穹,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紧接着,“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则通过水声与怪石营造出一种动态和悬念,增添了景象的层次感。
“伯禹访未知,五丁愁不凿”中,诗人借用古代大禹治水的典故,表达了对山中隐居者无法深入了解、甚至感到忧虑的情怀。紧接着,“上人无生缘,生长居紫阁”则揭示出这位高僧与尘世的隔绝和其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
“六时自搥磬,一饮常带索”中,“六时”指的是一日之内的六个时辰,表现了禅师日常生活中的规律性和简朴。通过“一饮常带索”,诗人强调了禅师对酒水的节制,以及他与世俗不同的心态。
接下来的几句“种田烧白云,斫漆响丹壑”、“行随拾栗猿,归对巢松鹤”则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禅师在山中耕作、烧制农具,与野兽共同生活,呈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田园诗意。
“时许山神请,偶逢洞仙博”则是说禅师有时会受到山神的邀请,或是在某个时候遇见了仙人,这里融入了一丝奇幻色彩,增加了诗歌的想象力和浪漫气息。
“救世多慈悲,即心无行作”中,“救世多慈悲”表达了禅师对众生的关怀之情,而“即心无行作”则强调了他内心的清净与行动上的无为。
以下几句“周商倦积阻,蜀物多淹泊”、“岩腹乍旁穿,涧唇时外拓”则继续描绘山中景象,同时也反映出禅师对世间纷扰的超脱和他在山中的自由自在。
“桥因倒树架,栅值垂藤缚”、“鸟道悉已平,龙宫为之涸”则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禅师生活环境的神秘与独特。
最后,“跳波谁揭厉,绝壁免扪摸”中,“跳波”、“揭厉”等词汇描绘了一种动态的水流景象,而“绝壁免扪摸”则表达了禅师对自然界的尊重与顺应。
“山木日阴阴,结跏归旧林”则是对全诗意境的一个总结,通过对山中树木的描写,再次强调了禅师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深远。而“一向石门里,任君春草深”则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结束了整首诗,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自问湖边舍,衰残俛仰中。
谋身悲日拙,造物假年丰。
税足催科静,禾登债负空。
社醅邀里巷,膰肉饫儿童。
衣及霜晨赎,炉先雪夜红。
陂塘趋版筑,垣屋讫宫功。
盗息时雍象,人淳太古风。
退夫无一事,鼓缶伴邻翁。
成都城中秋夜长,灯笼蜡纸明空堂。
高梧月白绕飞鹊,衰草露湿啼寒螿。
堂上书生读书罢,欲眠未眠偏断肠。
起行百匝几叹息,一夕绿发成秋霜。
中原日月用胡历,幽州老酋著柘黄。
荣河温洛底处所,可使长作旃裘乡。
百金战袍雕鹘盘,三尺剑锋霜雪寒。
一朝出塞君试看,旦发宝鸡暮长安。
引剑酣歌亦壮哉。
要君共覆手中杯。
秋鸿阵密横江去,暮角声酣战雨来。
莫恨皇天无老眼,请看白骨有青苔。
中年倍觉流光速,行矣西郊又见梅。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