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霾连昼夕,登临望还迷。
空馀衔山日,隐隐留清辉。
周嫠不恤纬,鲁女争忧葵。
曳杖归去来,且掩荒园扉。
风霾连昼夕,登临望还迷。
空馀衔山日,隐隐留清辉。
周嫠不恤纬,鲁女争忧葵。
曳杖归去来,且掩荒园扉。
这首诗描绘了元代诗人安熙在长时间干旱后,连续多日的大风遮蔽了日光,使得他难以分辨白天与黑夜的情景。诗中通过“风霾连昼夕”一句,生动地展现了恶劣天气的景象。接着,“登临望还迷”表达了诗人登高远眺时的迷茫感,似乎连方向都辨认不清。
“空馀衔山日,隐隐留清辉”则描绘了一幅夕阳半隐于山后的画面,尽管环境恶劣,但夕阳依然散发着微弱的光芒,给诗人带来一丝安慰。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自然界的美好与当前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周嫠不恤纬,鲁女争忧葵”引用了《诗经》中的典故,以周代嫠妇不关心织布,鲁国女子却忧虑葵花的生长,来比喻诗人对当前困境的无奈和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这种引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最后,“曳杖归去来,且掩荒园扉”表达了诗人决定离开这令人压抑的环境,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寻求心灵的宁静。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也暗示了他对现实困境的逃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十年奔走,向红麈、何处可寻蓬岛。
一枕青瓷惊梦起,幻迹都如扫。
七返还丹,千龄大药,昧者难精讨。
餐霞伴侣,飘然遥在天表。
长生须住仙村,诛茅贺厦,迥出层云抄。
翠水蓝岑浑不夜,紫府丹丘常晓。
玉豉金盐,璚英珠液,种种供难老。
乖龙莫懒,为我先耕瑶草。
春欲去。看窗外樱桃,离离满树。
湿烟生碧,澹荡飘红雨。闹花百舌花无语。
待唤春阴住。最难拚、千丈游丝,一帘飞絮。
暗把韶光数。恨阵阵东风,将春压暮。
长下虾须,留取最深处。
蝶争须叶蜂争蕊,总被多情误。
趁榆钱、买断送春归路。
城绕春流,堤藏萧寺,人家半倚晴溪。
轻风暖日,布谷数声啼。
一棹船如天上,关情处、岸草萋萋。
空回首,故园柳色,烟景望中迷。依稀。
想此日,清明近也,桃杏开时。
叹嗟砣踪迹,物换星移。
举网鲜鳞入手,开笑口、聊醉春卮。
酒阑后,斜阳驻马,目断画侨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