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一笑,又成相避,南雁归时霜透。
明朝人在短亭西,看舞袖、双双行酒。
歌声此处,秋声何处,几度乱愁搔首。
如何不寄一行书,有万绪、千端别后。
相逢一笑,又成相避,南雁归时霜透。
明朝人在短亭西,看舞袖、双双行酒。
歌声此处,秋声何处,几度乱愁搔首。
如何不寄一行书,有万绪、千端别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光祖的《鹊桥仙·留别》,是一首表达离别思念之情的词作。开篇“相逢一笑, 又成相避”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描绘出朋友间短暂的欢聚与迅速的别离,表现了人生无常和缘分易逝的感慨。
接下来的“南雁归时霜透”,则是借用自然景象来增添诗中的人情味,南雁的归去预示着季节的变化,而霜的透明则让人感觉到秋意渐浓,这不仅是对景物的描绘,也暗含了别离后的凄清与寂寞。
“明朝人在短亭西,看舞袖、双双行酒。”这里通过对明日朋友们在短亭西边观赏舞蹈、共饮美酒的情景进行想象,既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之情,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孤寂与不舍。
“歌声此处,秋声何处,几度乱愁搔首。”这两句则是对前述场景的回响与自我安慰,诗人通过问询歌声和秋声的所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困惑与不安,以及面对别离时那份无法排遣的愁绪。
最后,“如何不寄一行书,有万绪、千端别后。”则是诗人的直接表白,他希望通过写信的方式来维系彼此的情谊,尽管未来可能会有无数的牵挂和复杂的情感纠葛,但他仍然愿意去面对和珍惜这份难得的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词作以其细腻的情感表达、丰富的想象力和深沉的哲理内涵,展现了诗人刘光祖在离别之际那颗复杂且敏感的心。
卫尉女公子,始生在开封。
君来谒卫尉,见之文褓中。
却后十五载,我乃卧厢东。
与君初会面,脩髯郁垂胸。
席间致大㪷,一举酒辄空。
相看每叹息,豪气如元龙。
今年凌云下,访我采蘋宫。
老妻发亦白,岁月犹转蓬。
人生能几何,羡此江无穷。
家有百壶泉,色作真珠红。
饮尽方可归,庐山正春风。
平凉歃血不濡齿,奚车辚辚临渭水。
一丸未及封函关,已复胡歌饮都市。
近闻移屯集岐下,战声日震长平瓦。
两军相持久未决,将军宝帐皆在野。
野田秋深风力劲,边云日满青泥岭。
三军雨立甲裳重,诸将露宿旃裘冷。
原头霜落黄芦乾,西风猎猎边亭寒。
从军之乐今有几,仲宣寄诗烦说似。
树头谡谡风声来,木叶已尽吹黄埃。
是时霜飞万瓦白,晓雾欲破晨光开。
严天禦寒惟酒可,急唤江南鹦鹉杯。
一杯未尽醉色起,红入两颊惊春回。
惟愁见守不少贷,酒力未解还相催。
遥瞻浮云蔽北极,故乡何在心悠哉。
茂陵先帝傥见梦,敢不奏记通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