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谁是客,梦里悟多身。
莫辨客中主,宁知身外人。
西风飘一叶,万木敛三春。
启我惟秋色,优游林下真。
目前谁是客,梦里悟多身。
莫辨客中主,宁知身外人。
西风飘一叶,万木敛三春。
启我惟秋色,优游林下真。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自然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与宇宙的深刻思考。首句“目前谁是客”,直接提出了一个关于身份和存在状态的哲学问题,引发读者对自我认知的反思。接下来,“梦里悟多身”则暗示了在梦境中对多重身份或存在的领悟,进一步深化了对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探讨。
“莫辨客中主,宁知身外人”两句,通过对比“客”与“主”、“身”与“人”的关系,表达了对身份界限的模糊性和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他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这种对身份和关系的探索,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存在的深刻思考。
“西风飘一叶,万木敛三春”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西风吹落一片树叶,千树万木在秋风中收敛了生机,呈现出一种静谧而肃穆的美。这一景象不仅为前文的哲理思考提供了具象化的背景,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轮回,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与对立。
“启我惟秋色,优游林下真”则是对前文思考的总结与升华。诗人从自然界的秋色中找到了真理,表达了在宁静的林下,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能够获得心灵的平静与智慧的启示。这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发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真理和内心平静的追求。
酸酒如韭汤,甜酒如蜜汁。
三年黄州城,饮酒但饮湿。
我如更拣择,一醉岂易得。
几思压茅柴,禁网日夜急。
西邻椎瓮盎,醉倒猪与鸭。
君家大如掌,破屋无遮羃。
何从得此酒,冷面妒君赤。
定应好事人,千石供李白。
为君三日醉,蓬发不暇帻。
夜深欲踰垣,卧想春瓮泣。
君奴亦笑我,鬓齿行秃缺。
三年已四至,岁岁遭恶客。
人生几两屐,莫厌频来集。
吏民怜我懒,斗讼日已稀。
能为无事饮,可作不夜归。
复寻飞英游,尽此量寸晖。
撞钟履声集,颠倒云山衣。
我来无时节,杖屦自推扉。
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
馀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芽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脍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可对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斜枝饱风雪,疏花淡冰玉。
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