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三馀七十翁,颇从静里得些工。
阴阳理向尘尘见,天地心于物物同。
荔挺生来元不死,葭灰塞处自能通。
古今宇宙浑如此,康节何烦企下风。
六十三馀七十翁,颇从静里得些工。
阴阳理向尘尘见,天地心于物物同。
荔挺生来元不死,葭灰塞处自能通。
古今宇宙浑如此,康节何烦企下风。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潜的作品,名为《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一)》。诗人在此通过对自然界阴阳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于宇宙本原和生命哲学的洞见。
“六十三馀七十翁,颇从静里得些工。”这里诗人自称已是年逾古稀之人,但仍在寂静中学习,获得了一定的成就。这反映了诗人的谦虚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
“阴阳理向尘尘见,天地心于物物同。”这一句表达了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以及万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哲思。这里的“阴阳”指的是宇宙间对立统一的两种基本力量,而“天地心”则象征着自然界的本质与万物共通的精神。
“荔挺生来元不死,葭灰塞处自能通。”这句诗描绘了植物(以荔枝为例)即使在不利条件下也能顽强生长的生命力。这也是对人世间坚韧不拔精神的一种颂扬。
“古今宇宙浑如此,康节何烦企下风。”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永恒规律,得出了一个结论:无需过分追求外在功名,只要顺应天地之道,便能达到内心的平和。这里的“康节”指的是内心的安宁与节制,“企下风”则意味着不必急于求成,不必追逐世俗的浮华。
总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深刻的观察,以及对生命和宇宙本原的哲学思考。通过这些思考,诗人传达了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平和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