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重洗心,君子贵浴德。
清心是道场,金仙有遗则。
人言我虑不须涤,我谓几人能涤得。
以此息万缘,以此销六贼。
君不见水观月观成道人,尽向此门生妙识。
圣人重洗心,君子贵浴德。
清心是道场,金仙有遗则。
人言我虑不须涤,我谓几人能涤得。
以此息万缘,以此销六贼。
君不见水观月观成道人,尽向此门生妙识。
这首诗《涤虑轩》由宋代诗人岑象求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心灵净化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首句“圣人重洗心,君子贵浴德”开篇即点明了圣人与君子对内心纯净和道德修养的重视。接着,“清心是道场,金仙有遗则”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清净如同修行的道场,而真正的智慧与德行,如同金仙留下的法则,指引着人们前行。
“人言我虑不须涤,我谓几人能涤得”这一句提出了一个反问,指出世人往往认为无需洗涤自己的思绪,但诗人认为,能够做到内心洗涤的人实属罕见。这种对比强调了心灵净化的难度与价值。
“以此息万缘,以此销六贼”则表达了通过内心的净化,可以消除一切杂念与欲望,达到心灵的宁静。这里的“六贼”通常指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烦恼,象征着心灵中的障碍。
最后,“君不见水观月观成道人,尽向此门生妙识”以水观月为例,比喻通过内心的平静与清明,如同观水之清,观月之明,从而获得深刻的智慧与理解。这不仅是对前文观点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示:通过内心的洗涤与修养,可以达到更高的智慧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心灵净化与道德修养的主题,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纯净与智慧的提升。
元佑登瀛盛古今,只今衰冷愧诸任。
圣朝既有徐州相,得路仍知异日心。
龌龊更无微价市,鹪鹩自爱一枝深。
故同坎轲荆蛮徙,昔所悲歌今放吟。
月落橹咿哑,晓登江上家。
冲田多偃稻,直岸有颓沙。
始悟雨如许,更欣晴亦佳。
林中尚余滴,不管垫乌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