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寂霜天下,寒砧捣月明。
长安十万户,一夜尽秋声。
寂寂霜天下,寒砧捣月明。
长安十万户,一夜尽秋声。
这首诗描绘了霜天之下,寒风中捣衣声与月光交织的凄清景象,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深秋的氛围。诗人以“寂寂”开篇,渲染出一片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环境,霜降的夜晚,寒气逼人,捣衣声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格外清晰,仿佛是夜的低语,回荡在空旷的天地间。
接着,“寒砧捣月明”一句,将视觉与听觉巧妙结合,月光下捣衣的场景更加鲜明,画面感十足。捣衣的动作与月光的映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也暗示着游子思乡的情绪。
“长安十万户,一夜尽秋声”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长安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繁华与热闹的一面,但在这首诗中,通过“一夜尽秋声”的描绘,展现了其另一面——秋夜的寂静与萧瑟。十万户人家,每户都有各自的故事,但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共同体验着秋的肃杀与寂寥。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深秋时节长安城的独特风貌,既有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哲思,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
清华老山人,三子读书者。
操笔起云烟,何曾识戎马。
父昔守韶州,被谪西凉戍。
十年事弓刀,风沙走边路。
去年寄书归,身老无膂力。
尔即代父行,甘心入军籍。
朔风天正寒,一去万里馀。
读书知有父,何必守故庐。
未得父书时,大兄备点兵。
父老不得力,母别赴南京。
尔去无六亲,父子两相倚。
大兄妻为炊,母仅托少弟。
父子共四人,三人在行伍。
天上一团月,照见三处苦。
尔孝感天地,岂久行伍间。
飞腾入霄汉,何能不东还。
华轩结构与云连,正在书台紫翠边。
金叵罗中邀皓月,玉栏干外问青天。
广寒宫殿名虚得,大地山河影浪传。
药捣玄霜分若个,树誇丹桂种何年。
蟾光此夜因谁缺,兔魄今宵却又圆。
惆怅姮娥亦无语,倒骑白凤舞翩跹。
秋尽山行日未昏,萦纡林壑隐乾坤。
径深黄叶疑无路,岸转清溪别有村。
盘谷纵幽何足羡,辋川虽好未须论。
过桥苔藓生岩罅,坐石萝藤挂树根。
老妪蒸藜邀上客,阿翁剥枣引诸生。
新茅盖处鸡啼屋,短杖敲时犬吠门。
避地正须营草阁,逢人何用问桃源。
不通姓字相宾主,愿子情亲作弟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