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六祖在黄梅,五百人中眼独开。
入室偈闻传绝唱,升堂客谩恃多才。
铁牛无用成真角,石女能生是圣胎。
闻说欲抛经论去,莫教惆怅却空回。
当时六祖在黄梅,五百人中眼独开。
入室偈闻传绝唱,升堂客谩恃多才。
铁牛无用成真角,石女能生是圣胎。
闻说欲抛经论去,莫教惆怅却空回。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齐己的作品,名为《寄文浩百法》。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佛学友人的赞美与怀念之情的诗歌。
“当时六祖在黄梅,五百人中眼独开。”
这里写的是六祖惠能在黄梅聚集弟子讲经说法的情景,其中“眼独开”形容六祖洞察秋毫,不仅表明了他对佛理的深刻理解,也强调了他在众多弟子中的卓尔不群。
“入室偈闻传绝唱,升堂客谩恃多才。”
这两句描绘的是诗人对于文浩百法的敬仰之情。文浩可能是当时的一位佛学大师,“入室偈闻”表明诗人对其深入研究的经典和偈颂有所耳濡目染;“传绝唱”则指文浩的佛学思想或讲解具有超凡脱俗之美,令人叹为观止。下句中的“升堂客谩恃多才”,则是对文浩在众弟子中以其广博知识和高深造诣而自豪的一种描写。
“铁牛无用成真角,石女能生是圣胎。”
这两句用了两个譬喻来表达诗人对于佛学修行的理解。首先,“铁牛”象征着坚固不屈的意志和毅力;“成真角”则指通过这样的修炼最终达到真实不虚的境界。而“石女能生是圣胎”,则借用了道教中石头孕育仙胎的神话,来形容佛学中的智慧如同圣胎,能够孕育出真正的觉悟。
“闻说欲抛经论去,莫教惆怅却空回。”
最后两句表达的是诗人对于文浩百法的不舍与期望。即使文浩有意离去,诗人也不愿看到他带着佛学智慧而去,同时也希望这种智慧能够留下,不至于徒劳无功。
整首诗通过对六祖和文浩百法的赞美,以及对佛学修行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作者对于佛学知识的尊重与渴望。
问枯庵,杳何许。曷名枯,有何意。
云在匡庐之巅,乱峰深处。千重云,万重树。
三级泉,向庵注。九叠屏,背庵竖。
主人习静而坐枯,心似寒炉灰,身如槁木株。
方丈大于斗,趺跏十载馀。
庵中无长物,一瓶一钵兼木鱼。
不点玉莲灯,山月遥相照。
不爇旃檀香,山烟常袅袅。
不钟不磬不梵呗,泉声鸟声自叫啸。
颇类巢父巢,又似壶公壶。
有石任名悟,有谷堪名愚,坐来枯寂一念无。
忽然粘壁蜗,化为云出岫。
芒鞋踏遍粤闽天,此心元属亡何有。
数枝松偃旧房前,猿愁鹤怨私自怜。
虽然去住本随缘,老去却忆庵中眠。
别我西归将有日,细语灯前宵促膝。
自言此别戒云游,坐烂绳床终不出。
赠吾诗,索我律。
离情黯黯上河梁,只履孤筇态萧瑟。
我笑匡公何太憨,妄认汝为汝,妄认庵为庵。
四大是幻形,可北亦可南。
天地一蓬庐,何处可恋耽。
汝去无所去,我别无所别。
两心冷似水,不为临歧热。
公看庵外月明时,罗浮与庐岳,两点在玻璃。
同居佛界中,芥子藏须弥。汝我相聚何曾离?
我闻竹林寺,空相但现影。
譬彼阿闪国,谁能涉其境?
请公置庵空相中,金绳有路西方通,我也行坐常同公。
《枯庵歌送匡云上人还庐山》【明·邓云霄】问枯庵,杳何许。曷名枯,有何意。云在匡庐之巅,乱峰深处。千重云,万重树。三级泉,向庵注。九叠屏,背庵竖。主人习静而坐枯,心似寒炉灰,身如槁木株。方丈大于斗,趺跏十载馀。庵中无长物,一瓶一钵兼木鱼。不点玉莲灯,山月遥相照。不爇旃檀香,山烟常袅袅。不钟不磬不梵呗,泉声鸟声自叫啸。颇类巢父巢,又似壶公壶。有石任名悟,有谷堪名愚,坐来枯寂一念无。忽然粘壁蜗,化为云出岫。芒鞋踏遍粤闽天,此心元属亡何有。数枝松偃旧房前,猿愁鹤怨私自怜。虽然去住本随缘,老去却忆庵中眠。别我西归将有日,细语灯前宵促膝。自言此别戒云游,坐烂绳床终不出。赠吾诗,索我律。离情黯黯上河梁,只履孤筇态萧瑟。我笑匡公何太憨,妄认汝为汝,妄认庵为庵。四大是幻形,可北亦可南。天地一蓬庐,何处可恋耽。汝去无所去,我别无所别。两心冷似水,不为临歧热。公看庵外月明时,罗浮与庐岳,两点在玻璃。同居佛界中,芥子藏须弥。汝我相聚何曾离?我闻竹林寺,空相但现影。譬彼阿闪国,谁能涉其境?请公置庵空相中,金绳有路西方通,我也行坐常同公。
https://shici.929r.com/shici/aVzHB26c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