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
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
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
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
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
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
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
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
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
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游历泰山时所作,描绘了他在四禅寺的所见所感。诗人首先赞叹山径宽广,足以容纳车辆,深入其中则别有洞天。他注意到古寺坐落在山岩之下,与连绵的山峰相互映衬,显得庄重而静谧。周围的自然环境显得质朴,草木被樵夫砍伐殆尽,寺庙的佛事也显得萧条。
诗人描述了寺中的僧人,他们像麋鹿般质朴,面对客人有些羞涩,反映出他们的简单生活和虔诚之心。寺内有两座经年风雨洗礼的碑刻,上面的八分书体保存着古老的佛法教义。诗人提及一位名叫义靖的法师,他曾远赴万里西域求取佛法,带回大量经典,并亲手翻译,其精神令人敬仰。
义靖法师的遗骨虽已化为石室,但他的学问和佛法却流传下来,涵盖法界的广大无边,其深奥难以言表。诗人感叹,尽管佛法在末法时代逐渐衰微,但仍能激发真人的悲泣,体现了佛法的永恒价值。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四禅寺的景象和历史,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敬畏和对古代僧人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阊阖煌煌辟晓云,千官鹄立望严宸。
鹤书飞下珠檐峻,雉扇分开玉座新。
山寿声中团喜气,钧天奏处隔香尘。
明王盛事民何幸,三载恩宽四海春。
馀春去已远,绿水涵新塘。
渐爱树阴密,初迎蕙风凉。
高亭可四望,绕郭青山长。
野色晚更好,岚曛共微茫。
幽怀不可写,雅咏同谁觞。
明月如慰我,开轩送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