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
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
江南老人有在者,为予尝说江南时。
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
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
漫堆閒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
而今制作已轻薄,比于古纸诚堪嗤。
古纸精光肉理厚,迩岁好事亦稍推。
五六年前吾永叔,赠予两轴令宝之。
是时颇叙此本末,遂号澄心堂纸诗。
我不善书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遗。
重增吾赧不敢拒,且置缣箱何所为。
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
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
江南老人有在者,为予尝说江南时。
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
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
漫堆閒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
而今制作已轻薄,比于古纸诚堪嗤。
古纸精光肉理厚,迩岁好事亦稍推。
五六年前吾永叔,赠予两轴令宝之。
是时颇叙此本末,遂号澄心堂纸诗。
我不善书心每愧,君又何此百幅遗。
重增吾赧不敢拒,且置缣箱何所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答宋学士次道寄澄心堂纸百幅》,通过对澄心堂纸的描绘和历史追溯,表达了对珍贵古纸的感慨与敬仰。首句“寒溪浸楮舂夜月”形象地展现了古法造纸的过程,深夜月光下,纸张在清冷溪水中浸泡,然后捣碎,体现了工艺的精细和时间的沉淀。接下来的“敲冰举帘匀割脂”进一步描绘了制纸时的细致操作。
诗人提及这些纸张曾被南唐李主珍藏,寻常人难以得见,即使历经战乱,仍有数千幅留存下来,这显得尤为珍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古纸逐渐被遗忘,闲置在尘土中,无人问津。诗人感叹现代纸张制作的轻薄,与古纸相比,显得逊色许多。
最后,诗人提到好友宋学士赠送他澄心堂纸,并回忆了当时的情景,为此纸写下诗篇,自谦不善书法,却也感激朋友的馈赠,因此收下并深感羞愧。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纸张,表达了对传统技艺的怀念和对珍贵文化遗产的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