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已见汉官城,渡海犹劳十万兵。
蠢尔螳螂争奋臂,烈如风火敢逃生。
纵擒有道遐方静,职贡无虞海道清。
节钺南来真不忝,高碑随处勒勋名。
黎阳已见汉官城,渡海犹劳十万兵。
蠢尔螳螂争奋臂,烈如风火敢逃生。
纵擒有道遐方静,职贡无虞海道清。
节钺南来真不忝,高碑随处勒勋名。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蔡半洲中丞率领大军征讨黎阳的壮阔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与胜利的豪迈。首句“黎阳已见汉官城”点明了战场所在,暗含历史的厚重感。接着“渡海犹劳十万兵”则展示了征讨行动的规模宏大,显示出军队的庞大与决心。
“蠢尔螳螂争奋臂,烈如风火敢逃生”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敌军比作螳螂,虽小却敢于奋力一搏,形象地描绘了敌军的顽强抵抗,同时也暗示了我军的英勇与决心。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学色彩,也强化了主题。
“纵擒有道遐方静,职贡无虞海道清”则表达了战争的结果——通过正义的手段,远地得以安宁,海上贸易也恢复了秩序。这两句既是对战争胜利的肯定,也是对和平稳定的向往。
最后,“节钺南来真不忝,高碑随处勒勋名”赞扬了蔡半洲中丞的功绩,表示他的南征之举不负众望,其功勋将被后人铭记。这不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也是对国家统一与安定的歌颂。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胜利的喜悦,同时表达了对和平与秩序的渴望,以及对英雄功绩的赞美,体现了明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深刻关切。
金华人北山,空响出静伫。
鹿田在其颠,肺石来风雨。
有客六七人,昔游至其处。
唯我愁不眠,起坐蹴君语。
谓此定何声,百感生离绪。
玩非琴与瑟,复异砧将杵。
醉者呼不应,愁者自为苦。
空棂怯孤衾,展转如巢树。
湿歌散馀悲,以足拊柱础。
尔来又七年,欲至困羁旅。
传闻老桑门,已复蝉蜕去。
入山恶少年,巾钵空其聚。
乃知人世间,何者为客主。
而我同怀人,忽复异处所。
梦中遥相望,各抱不售贾。
有客不同游,亦是同怀者。
地主况有期,舆马不待假。
倘规宿山中,畸人不应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