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文光师游天台》
《送文光师游天台》全文
宋 / 林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sòngwénguāngshīyóutiāntái
sòng / lín

tiānlǎoshānshēnyáozhàngfāngchūncuìgòngwēiruí

sōngménguòshuǐzhòngshùshíkànxiádàojìnshí

xiánniǎoyìngzuòguānwénrénliúshī

qínzhōngshuòchángyóulǎnhènfāngxíngjiǎochí

注释
天姥山:一座著名的山。
深:深处。
锡杖:僧人的手杖。
野芳:野外的花草。
春翠:春天的绿色。
葳蕤:茂盛繁密。
松门:松木建造的门。
过水:跨过流水。
无重数:无数的。
石壁:岩石峭壁。
看霞:欣赏日出或日落的霞光。
闲避:悠闲地避开。
鸟啼:鸟儿的鸣叫。
应作观:当作一种观赏。
人迹:人的踪迹。
自留诗:自然地引发诗兴。
秦中: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包括今陕西中部。
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尝:曾经。
游览:旅行观光。
行脚迟:行走缓慢,暗示悠闲。
翻译
天姥山深处,僧人持杖轻摇,野花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走过松木门,清泉流水连绵不断,石壁映照着霞光直到天边。
闲来避开鸟鸣欣赏景色,忽然听到人的足迹,不禁留下诗篇。
我曾在秦中河朔游历,不必遗憾,这里行走虽慢,却别有风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文光师即将游历天姥山的场景。首句“天姥山深摇锡杖”展现了山之深远与僧侣的行踪,锡杖轻摇,仿佛在寂静的山中回荡。接着,“野芳春翠共葳蕤”写出了春天山野间花草繁盛,生机盎然的画面,与僧人的禅意生活相映成趣。

“松门过水无重数”描绘了山路上松木掩映,流水潺潺,路途虽长但景色宜人。“石壁看霞到尽时”则写出文光师将沉浸于日出日落的自然变幻中,享受孤独而宁静的时光。

“闲避鸟啼应作观”暗示文光师心境淡泊,将鸟鸣视为禅修的一部分,而非打扰。“忽闻人迹自留诗”则表达了诗人对文光师留下诗篇的期待,期待他在旅途中能有所感悟,留下佳作。

最后两句“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诗人以自己的经历鼓励文光师,虽然他曾遍游秦中河朔,但此处的旅行同样值得珍视,不必因行程缓慢而遗憾,流露出对友人旅程的祝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既赞美了天姥山的自然之美,也寄寓了诗人对文光师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作者介绍
林逋

林逋
朝代:宋   生辰:967一1028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
猜你喜欢

钓台

自过羊裘七里滩,寻思欲见故人难。

殷勤借问溪边叟,近日谁来把钓竿。

(0)

萤火

尔质非天赋,唯从腐草生。

细微曾未觉,变化亦难明。

自照光宁远,群飞体更轻。

空教征戍妇,容易动离情。

(0)

得两金铺乃秦汉门物以充水滴因作歌

弁翁挽我入吟庐,示以秦汉双金铺。

摩挲已觉铜腥尽,色如朱砂赤模糊。

翁说多年弃中野,野人视之犹土苴。

我心辄爱收拾归,用配魏台铜雀瓦。

渟泉于中浅且清,玄颖由此生光晶。

老夫生来亦好古,多翁于古能留情。

阿房建章渺无所,此铺独入文房谱。

资翁濡翰写诗词,千古遗音流乐府。

(0)

蚕麦辞

山人日无事,行行自娱嬉。

竹西数家村,喜闻翁媪辞。

蚕以禦我寒,麦以充我饥。

二者尝致祷,群神将我贻。

茧必大如瓮,茧茧皆成丝。

麦必生两岐,粒粒皆可炊。

傥得遂所愿,报谢无敢迟。

此意颇淳古,当见于周诗。

(0)

闲居·其四

虽贫常晏如,兀兀坐山舍。

案有麻衣易,门无俗士驾。

虞人不从招,尼父亦待贾。

狗苟复蝇营,此事吾不暇。

(0)

言志·其六

穷居虽寂寥,苦节谅难改。

青青山上薇,朝莫犹可采。

薇尽而长饥,饿死亦无悔。

古者夷与齐,清风弥亿载。

(0)
诗词分类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诗人
邵祖平 陈以鸿 王理孚 杨赓笙 苏渊雷 伯昏子 顾毓琇 胡怀琛 龙榆生 刘景晨 邓均吾 乐时鸣 蔡淑萍 劳思光 金克木 夏承焘 施蛰存 蒋礼鸿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