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这首诗描绘了文光师即将游历天姥山的场景。首句“天姥山深摇锡杖”展现了山之深远与僧侣的行踪,锡杖轻摇,仿佛在寂静的山中回荡。接着,“野芳春翠共葳蕤”写出了春天山野间花草繁盛,生机盎然的画面,与僧人的禅意生活相映成趣。
“松门过水无重数”描绘了山路上松木掩映,流水潺潺,路途虽长但景色宜人。“石壁看霞到尽时”则写出文光师将沉浸于日出日落的自然变幻中,享受孤独而宁静的时光。
“闲避鸟啼应作观”暗示文光师心境淡泊,将鸟鸣视为禅修的一部分,而非打扰。“忽闻人迹自留诗”则表达了诗人对文光师留下诗篇的期待,期待他在旅途中能有所感悟,留下佳作。
最后两句“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诗人以自己的经历鼓励文光师,虽然他曾遍游秦中河朔,但此处的旅行同样值得珍视,不必因行程缓慢而遗憾,流露出对友人旅程的祝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既赞美了天姥山的自然之美,也寄寓了诗人对文光师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弁翁挽我入吟庐,示以秦汉双金铺。
摩挲已觉铜腥尽,色如朱砂赤模糊。
翁说多年弃中野,野人视之犹土苴。
我心辄爱收拾归,用配魏台铜雀瓦。
渟泉于中浅且清,玄颖由此生光晶。
老夫生来亦好古,多翁于古能留情。
阿房建章渺无所,此铺独入文房谱。
资翁濡翰写诗词,千古遗音流乐府。
山人日无事,行行自娱嬉。
竹西数家村,喜闻翁媪辞。
蚕以禦我寒,麦以充我饥。
二者尝致祷,群神将我贻。
茧必大如瓮,茧茧皆成丝。
麦必生两岐,粒粒皆可炊。
傥得遂所愿,报谢无敢迟。
此意颇淳古,当见于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