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客应吾道,相随独尔来。
孰知江路近,频为草堂回。
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
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
久客应吾道,相随独尔来。
孰知江路近,频为草堂回。
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
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久违的友人重逢,共同前往草堂的情景。诗中透露出一种淡泊名利、享受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
“久客应吾道,相随独尔来。”表达了朋友对诗人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一起选择了一条归隐的道路,共同前往草堂。
“孰知江路近,频为草堂回。”这里的“孰知”意味着不知道,“江路近”指的是到草堂的路程并不远,诗人因而常去草堂之间。这种反复往返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这两句写出了草堂周围生动的景象,“鹅鸭宜长数”表明这里适合于养殖鹅鸭,而“柴荆莫浪开”则是告诉我们在清理环境时要有节制,不要过度破坏自然。
最后两句“东林竹影薄,腊月更须栽。”写出了诗人对园林管理的关注。春天到来时,东林中的竹子投下的影子变得稀薄,这是因为冬天的严寒导致竹叶稀少。因此,“腊月”即农历新年前后的冷月中还需栽种树木,以维持园林的生机。
这首诗通过对草堂周围自然景观和生活状态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一种恬淡自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