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杂诗三首·其二》
《杂诗三首·其二》全文
明 / 陈体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

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

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

问之彼为谁,牧儿新助边。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饱学之士在社会中的尴尬境遇。诗人通过对比这位“汉家有通儒”的学者与外界的鲜明反差,展现了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首句“汉家有通儒,穷经三十年”,开篇即点出主人公的身份——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他花费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研读经典,追求学问的精深。这种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体现了他对学问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

接着,“腰下解尺组,囊中无一钱”两句,通过外在的物质条件反衬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他身上的官服(尺组)虽已褪色,但并未改变他内心的充实与满足;而“囊中无一钱”则形象地描绘出他生活清贫,却并不为此所困扰的情景。这不仅表现了主人公不慕荣华、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也暗示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孤独与挑战。

“出门逢高车,呵者当其前”描绘了主人公在外出时遭遇的尴尬情景。高大的车辆代表着权力与地位,而“呵者”则是负责维护秩序、彰显权威的人物。这样的场景与主人公的学者身份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他在社会中的边缘化状态。

“问之彼为谁,牧儿新助边”最后两句,通过旁人的疑问和对主人公身份的猜测,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对比。牧童的回答揭示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他是一位刚刚被派往边疆协助军事行动的学者。这一情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角色的误解与忽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主人公在追求学问与实现个人价值过程中的孤独与挑战,以及社会对其身份认知的局限性。它不仅是一首对特定人物的刻画,更蕴含着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对知识与理想价值的深刻探讨。

作者介绍

陈体文
朝代:明

猜你喜欢

觉生寺大钟

雷纹隐篆虫,半字蕴洪铜。

善吼周三界,声闻具六通。

横枌为撞杵,夏屋是乘风。

待扣何须扣,当前悟色空。

(0)

暮霭隐寒舂,银花缀碧松。

鬖髿绵入夜,酝酿恰宜冬。

扣砌听逾积,瑶林想欲封。

诗裁思白战,节候应黄钟。

(0)

新荷

昨日看花三两朵,嫣红笑日含婀娜。

今朝看花花满湖,薰风荡漾香霞敷。

天孙机杼迅若此,堂堂日月谁能止。

吁嗟新荷尚如绮,老藕丝断波心死。

(0)

散馆试庶吉士赋得春蚕作茧

蚕事当春月,辛勤妇女咸。

候时鸠上下,入户燕呢喃。

松火燃村舍,条桑采谷岩。

浴川身乍洁,食叶口方馋。

起箔新蛾长,承筐素手掺。

三眠类慵懒,八茧似封缄。

漫比抽思巧,堪知为政凡。

新丝还待卖,惭愧著袍衫。

(0)

三月二十四日题清晖阁

东皇昨夜驾归辕,蜂蝶纷纷欲黯魂。

乍见残红飞墨沼,已看新绿映朱轩。

菁葱似觉松篁逊,剥啄生憎鸟雀喧。

剩有夏怀赋云汉,更无閒兴探芳园。

(0)

新衙门行宫即事

离宫夜静剪银釭,听罢辕门画鼓摐。

书案昔年遮莫忆,诗魔今日未曾降。

风幡悟后马犹指,蕉?当前月满窗。

消得几馀清兴永,不须花下倒春缸。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谢逸 虞堪 罗伦 王弘诲 叶颙 朱朴 庞尚鹏 邹元标 释智愚 郑珍 释心月 尹廷高 叶春及 黄仲昭 曹溶 曹伯启 宋伯仁 冯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