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帆越千里,刺眼无寸山。
一登高迥处,非复河卫间。
乃知宝王刹,嵽嵽俯四寰。
手挥白日冷,足蹑青云闲。
天龙与天马,宛在户牖跧。
双鬟一朝尽,黛色如可攀。
直疑飞鸟外,足以恣往还。
昔贤已自诧,况我尘土颜。
南帆越千里,刺眼无寸山。
一登高迥处,非复河卫间。
乃知宝王刹,嵽嵽俯四寰。
手挥白日冷,足蹑青云闲。
天龙与天马,宛在户牖跧。
双鬟一朝尽,黛色如可攀。
直疑飞鸟外,足以恣往还。
昔贤已自诧,况我尘土颜。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永寿寺舍利塔远眺时的壮丽景象。首句“南帆越千里,刺眼无寸山”展现了航船长途跋涉后视野开阔,连绵的山脉都显得微不足道。接着,“一登高迥处,非复河卫间”表达了诗人登高后的豁然开朗,感觉自己超脱于寻常地域之外。
“乃知宝王刹,嵽嵽俯四寰”赞美了永寿寺舍利塔的雄伟壮观,仿佛俯瞰着整个世界。诗人笔下的塔顶,如同“手挥白日冷,足蹑青云闲”,具有超凡的气势和宁静的意境。接下来,诗人运用“天龙与天马”和“户牖跧”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塔的神秘与崇高。
“双鬟一朝尽,黛色如可攀”描绘了山峰的秀美,暗示着攀登的可能性,而“直疑飞鸟外,足以恣往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翱翔的向往。最后,诗人以“昔贤已自诧,况我尘土颜”收尾,既表达了对前人赞誉的认同,也流露出对自己身处尘世的谦逊。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登塔远眺时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然景观的深深赞叹。
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顽阴十日间,陡觉寒惨慄。
填然忽惊雷,百虫破新蛰。
雷声甫尔收,雪势陡然急。
霏微晓方晴,淅沥暮仍密。
吾闻阴阳交,寒暑不相入。
如何冬夏令,并在秋之日。
得非人事乖,无乃化工忒。
巫咸去已远,那辨凶与吉。
德公住襄阳,梅福逃吴市。
往迹久复湮,高风在天地。
徐公本南州,阀阅自前世。
黄琬器夙成,黔娄孝天至。
三年诏狱冤,万里儋州泪。
破浪鲸不奔,开山虎旋逝。
由也能尽思,参乎真养志。
孝哉闾里称,远近辞不二。
推财见薛包,起废惭郑吏。
却曲变周行,奫沦免深济。
荆溪隐在渔,把钓本无意。
山风与海月,洒落见胸次。
连城蒙在璞,廊庙登主器。
台斗司具瞻,霖雨望皆慰。
郊原沐涣汗,石兽瞻赑屃。
我生苦太晚,不及仰光霁。
宰树封已勤,生刍奠靡致。
东望瑞云山,怀人涕空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