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壬戌九月》
《壬戌九月》全文
明 / 王鏊   形式: 古风

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顽阴十日间,陡觉寒惨慄。

填然忽惊雷,百虫破新蛰。

雷声甫尔收,雪势陡然急。

霏微晓方晴,淅沥暮仍密。

吾闻阴阳交,寒暑不相入。

如何冬夏令,并在秋之日。

得非人事乖,无乃化工忒。

巫咸去已远,那辨凶与吉。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与不可预测性。诗人王鏊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了霜降前后自然界的微妙变化,从初秋的阴冷到突然的雷鸣,再到转瞬即至的降雪,展现了自然界中阴阳交合、寒暑更替的规律。

诗中“顽阴十日间,陡觉寒慄”描绘了连续阴天后,人们感受到的突然加剧的寒冷。接着,“填然忽惊雷,百虫破新蛰”一句,生动地描述了雷声乍起,打破了昆虫们冬眠的状态,预示着季节的转换。随后,“雷声甫尔收,雪势陡然急”则展示了天气的快速转变,从雷鸣到降雪,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

“霏微晓方晴,淅沥暮仍密”描绘了清晨的短暂晴朗和傍晚的持续阴雨,体现了天气的复杂多变。最后,“吾闻阴阳交,寒暑不相入。如何冬夏令,并在秋之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思考,以及对气候变化难以预测的感慨。

“得非人事乖,无乃化工忒。”则进一步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敬畏。最后一句“巫咸去已远,那辨凶与吉。”则表达了对古代智慧的怀念,以及对现代人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变化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感洞察力,以及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作者介绍
王鏊

王鏊
朝代:明   字:济之   号:守溪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450—1524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猜你喜欢

莱圃杂咏·其十二

鱼脍宜生酒,餐来最益人。

临溪亲举网,及此一阳春。

(0)

香谷作·其一

谁知瀑布里,亦有一人家。

多谢溪边鹿,来寻不食花。

(0)

湖中望匡庐瀑布·其五

犹嫌千仞瀑,飞不到舟边。

安得天风起,吹来洒昼眠。

(0)

对梅·其三

谁道南无雪,纷纷作早梅。

枝头有红翠,一啄一花开。

(0)

铁桥·其四

罗主浮为客,相依甚有情。

一桥通血脉,终古似云横。

(0)

上元后二夕惠州韶州两使君暨诸公同集长寿精蓝分得一先韵·其二

南油满注百枝燃,火里春生不夜天。

露冕双临光乍合,冰轮两食影仍圆。

竹林荒宴惟须达,莲社风流可是禅。

玉漏休催归骑散,看灯未尽简文笺。

(0)
诗词分类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诗人
李洞 丁谓 姚广孝 沈一贯 李德裕 翁卷 司空曙 李颀 卢仝 唐时升 高士奇 阮阅 查慎行 蔡肇 叶小鸾 陈衍 卢祖皋 杨巨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