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底茅堂带远村,望中野色过桥分。
携琴何处寻知己,拟约琳宫卧白云。
树底茅堂带远村,望中野色过桥分。
携琴何处寻知己,拟约琳宫卧白云。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乡村画卷。首句“树底茅堂带远村”,以“树底”与“远村”相映衬,营造出一种深邃而幽静的氛围,茅堂隐于树荫之下,远处村落若隐若现,展现出自然与居住空间的和谐共存。次句“望中野色过桥分”,则通过“野色”与“过桥分”描绘了田野风光的广阔与层次感,仿佛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桥作为视觉焦点,将不同的景色巧妙地连接起来。
后两句“携琴何处寻知己,拟约琳宫卧白云”,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手持古琴,似乎在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对精神交流和心灵契合的渴望,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最后,“拟约琳宫卧白云”一句,更是将这种追求推向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自然融为一体,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的愿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久客急归程,风雨事驰骛。
黄流鸣涧壑,馀波或被路。
堆埼珠联属,石径齿龃龉。
篮舆惴危登,杖策阻深度。
行行忽平岗,神潭渺东注。
徒旅鸠后先,烟火休薄暮。
主人延客入,丈室千卷聚。
醉经揭佳名,巨轴舒新句。
我亦旧高阳,糟粕尝已屡。
人言薄滋味,舌根恐未具。
君但中圣贤,当自知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