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披秋兴篇,欲作东皋计。
闻有二毛人,年才三十二。
尝披秋兴篇,欲作东皋计。
闻有二毛人,年才三十二。
这首诗出自清代顾炎武之手,名为《寄次耕(其三)》。诗中描绘了一位年仅三十二岁却已双鬓斑白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二毛人”的感慨与关切。
“尝披秋兴篇,欲作东皋计。” 开篇以“秋兴”二字点明时节,暗示一种萧瑟、深沉的情感氛围。诗人仿佛在阅读着关于秋天的诗篇,内心涌动着想要归隐田园的念头。“东皋计”则指向了古代文人向往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渴望。
接着,“闻有二毛人,年才三十二。” 这一句揭示了诗人的关注焦点——那位看似年轻却已双鬓斑白的“二毛人”。这里的“二毛”借指头发开始变白的人,常用来形容年纪虽轻但已显老态。诗人通过这一细节,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貌特征,也暗含了对岁月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相结合,既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又流露出对现实境遇的深切思考。顾炎武作为一位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学者和诗人,其作品往往蕴含着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这首《寄次耕(其三)》也不例外,它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关于人生、时间与选择的思考画卷。
闰馀有何好,一年两中秋。
补天修月人去,千古想风流。
少日南昌幕下,更得洪徐苏李,快意作清游。
送日眺西岭,得月上东楼。四十载,两人在,总白头。
谁知沧海成陆,萍迹落南州。
忍问神京何在,幸有芗林秋露,芳气袭衣裘。
断送馀生事,惟酒可忘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