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春台乐太和,渔人随地沐恩波。
得鱼艇上欣移棹,沽酒江边醉枕蓑。
沙鸟不惊天籁寂,水声滴破梦魂多。
醉卧疏蓬明月在,却教齐唱太平歌。
处处春台乐太和,渔人随地沐恩波。
得鱼艇上欣移棹,沽酒江边醉枕蓑。
沙鸟不惊天籁寂,水声滴破梦魂多。
醉卧疏蓬明月在,却教齐唱太平歌。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渔村生活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渔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首句“处处春台乐太和”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沐浴在春天的温暖中。接着,“渔人随地沐恩波”一句,将渔人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满足与感恩之情。
“得鱼艇上欣移棹,沽酒江边醉枕蓑”两句,生动描绘了渔人在捕鱼后的喜悦心情以及闲适的生活状态。他们或是在小船上轻快地划桨,或是在江边饮酒畅谈,享受着自然带来的乐趣。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洒脱。
“沙鸟不惊天籁寂,水声滴破梦魂多”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与和谐。沙鸟在这样的环境中悠然自得,天籁之音似乎也变得格外寂静,只有偶尔的水声打破这份宁静,增添了几分诗意。这一景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示了人们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醉卧疏蓬明月在,却教齐唱太平歌”两句,以渔人醉卧篷中,明月相伴的场景收尾,既是对前文情景的总结,也是对渔人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他们虽身处简陋的篷舍,但心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这正是太平盛世下人民生活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明代渔村生活的宁静、和谐与人们的满足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上岩欲倚天,下岩欲拔地。
中岩尤突兀,横插两崖际。
溪泉直复纡,流韵幽以邃。
苍藤仗老树,近绿将日蔽。
咳唾有猿惊,拍手观鱼戏。
钟磬度杳冥,断续出烟寺。
山奇赤亦古,径僻罕人至。
吾慕苏髯公,千载见遗字。
赤壁走龙蛇,不随风雨替。
探奇兴不穷,访古性所嗜。
回首觅归途,谷口白云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