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作先秋蒲,岂若经霜竹。
坚脆随所养,古人戒多欲。
年来铅汞鼎,丹火犹未伏。
更须形中神,各各司其局。
与作先秋蒲,岂若经霜竹。
坚脆随所养,古人戒多欲。
年来铅汞鼎,丹火犹未伏。
更须形中神,各各司其局。
这首诗通过对比先秋之蒲与经霜之竹,揭示了坚韧与脆弱随环境影响而变化的道理,进而引出对个人修养与欲望控制的思考。诗中以“铅汞鼎”和“丹火”象征修炼或内心的磨砺过程,强调了内在精神的独立与平衡的重要性。
“与作先秋蒲,岂若经霜竹。” 开篇将先秋之蒲与经霜之竹进行对比,蒲草在初秋便枯萎,而竹子则能历经严霜而不倒,以此隐喻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结果。
“坚脆随所养,古人戒多欲。” 接着指出人的性格和命运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古人告诫人们要节制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年来铅汞鼎,丹火犹未伏。” 这里借用炼丹术中的术语“铅汞鼎”和“丹火”,比喻个人修为的过程,暗示修炼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丹火尚未完全熄灭,意味着修行仍在继续。
“更须形中神,各各司其局。” 最后一句点明了修炼的关键在于形神合一,每个个体都应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作用,达到内外和谐的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物象和修炼的比喻,探讨了个人修养、欲望控制以及内在精神平衡的主题,富有哲理意味。
八十馀年住镜岩,鹿皮巾下雪髟髟。
床寒不奈云萦枕,经润何妨雨滴函。
饮涧猿回窥绝洞,缘梯人歇倚危杉。
如何计吏穷于鸟,欲望仙都举一帆。
鱼笋朝餐饱,蕉纱暑服轻。
欲为窗下寝,先傍水边行。
晴引鹤双舞,秋生蝉一声。
无人解相访,有酒共谁倾。
老更谙时事,闲多见物情。
只应刘与白,二叟自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