蜮矢工射人,中人烂肤体。
凛焉梦呓交,索魄海渊底。
小惩发面恭,大诫遏心罪。
白昼键户门,起居越恒礼。
但求身命安,坐且听饥馁。
隔巷同异乡,亲朋不通屣。
遂有胠箧流,墨面改唇齿。
执梃隘路间,骇人劫行李。
官守百术穷,悬书代安弭。
妖妄良有凭,乌在索根始。
蜮矢工射人,中人烂肤体。
凛焉梦呓交,索魄海渊底。
小惩发面恭,大诫遏心罪。
白昼键户门,起居越恒礼。
但求身命安,坐且听饥馁。
隔巷同异乡,亲朋不通屣。
遂有胠箧流,墨面改唇齿。
执梃隘路间,骇人劫行李。
官守百术穷,悬书代安弭。
妖妄良有凭,乌在索根始。
这首诗描绘了清代社会中因旱灾引发的异常现象与民众生活的困苦。诗人姚燮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人们在极端干旱条件下所面临的恐惧、生活困境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
首句“蜮矢工射人,中人烂肤体”形象地描绘了旱灾带来的直接伤害,如同毒箭般侵袭人体,导致皮肤溃烂。接着,“凛焉梦呓交,索魄海渊底”则表达了人们在干旱中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仿佛连灵魂都被抽离至深海深渊,暗示了灾难对人心灵的巨大冲击。
“小惩发面恭,大诫遏心罪”两句,通过“小惩”和“大诫”的对比,强调了在干旱面前,人们不仅要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更要警惕内心的罪恶,保持道德的约束。接下来,“白昼键户门,起居越恒礼”描述了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日常习惯,甚至在白天也紧闭门户,避免不必要的外出,体现了社会秩序的崩溃。
“但求身命安,坐且听饥馁”表现了人们在极端环境下最朴素的愿望——仅仅希望保全生命,忍受饥饿。而“隔巷同异乡,亲朋不通屣”则揭示了社会关系的疏远,即使邻居之间也如同身处异乡,无法相互帮助。
“遂有胠箧流,墨面改唇齿”描绘了盗贼横行的社会景象,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改变外貌特征,以躲避追捕。最后,“执梃隘路间,骇人劫行李”进一步展示了暴力与抢劫的普遍性,人们在街头巷尾随时可能遭遇危险。
“官守百术穷,悬书代安弭”反映了政府在应对干旱灾害时的无力感,只能通过悬挂告示来试图安抚民心。然而,“妖妄良有凭,乌在索根始”则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这些异常现象背后是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苦难,还触及了人性、道德、社会秩序等多个层面,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忧虑。
孤生知永弃,末路嗟长勤。
久安儋耳陋,日与雕题亲。
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
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
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
仍将对床梦,伴我五更春。
暂聚水上萍,忽散风中云。
恐无再见日,笑谈来生因。
空吟清诗送,不救归装贫。
旃檀婆律海外芬,西山老脐柏所薰。
香螺脱黡来相群,能结缥缈风中云。
一灯如萤起微焚,何时度尽缪篆纹。
缭绕无穷合复分,绵绵浮空散氤氲。
东坡持是寿卯君,君少与我师皇坟。
旁资老聃释迦文,共厄中年点蝇蚊。
晚遇斯须何足云,君方论道承华勋。
我亦旗鼓严中军,国恩未报敢不勤。
但愿不为世所醺,尔来白发不可耘。
问君何时返乡枌,收拾散亡理放纷。
此心实与香俱焄,闻思大士应已闻。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譬如饮不醉,陶然有馀欢。
君看庞德公,白首终泥蟠。
岂无子孙念,顾独贻以安。
鹿门上冢回,床下拜龙鸾。
躬耕竟不起,耆旧节独完。
念汝少多难,冰雪落绮纨。
五子如一人,奉养真色难。
烹鸡独馈母,自飨苜蓿盘。
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
西来四千里,敝袍不言寒。
秀眉似我兄,亦复心闲宽。
忽然舍我去,岁晚留馀酸。
我岂轩冕人,青云意先阑。
汝归莳松菊,环以青琅玕。
桤阴三年成,可以挂我冠。
清江入城郭,小圃生微澜。
相从结茅舍,曝背谈金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