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入万螺青,阶临一镜渟。
心倪参有象,道籥契无形。
水动山惟静,天清地亦宁。
武侯示微旨,可以注羲经。
窗入万螺青,阶临一镜渟。
心倪参有象,道籥契无形。
水动山惟静,天清地亦宁。
武侯示微旨,可以注羲经。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哲学的深刻感悟。首句“窗入万螺青”以“万螺青”形容窗外群山连绵,绿意盎然,仿佛万千螺壳镶嵌于碧空之中,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山色的层次感和生机勃勃的景象。次句“阶临一镜渟”则将视线转向室内,台阶前有一面静止不动的镜子,反映出水面上的倒影,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
接下来,“心倪参有象,道籥契无形”两句,诗人由外在的景物转而深入内心,探讨心灵与宇宙万物的关系。这里的“倪”通“拟”,意为比拟或揣摩。“有象”指的是可感知的现象世界,“无形”则是指超越感官体验的道义、真理等抽象概念。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现象与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认为二者虽有差异,但本质上是相通的,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水动山惟静,天清地亦宁”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水的流动象征着变化与活力,而山的静默则代表了稳定与永恒。在诗人眼中,即使是在动态与静态之间,也存在着和谐与平衡。天空的清澈与大地的安宁,则是这种和谐平衡的外在体现,暗示着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秩序和宁静。
最后,“武侯示微旨,可以注羲经”引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史称武侯)的智慧,指出其深奥的教诲如同《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中的道理一样,蕴含着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人类行为的准则。这表明诗人不仅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更在历史与哲学中探寻真理,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深层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哲学思考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宇宙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