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策当年入泽宫,几回风雨酿春工。
此行初试亲民术,可与书中有异同。
挟策当年入泽宫,几回风雨酿春工。
此行初试亲民术,可与书中有异同。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轻官员初次赴任的情景,充满了对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和对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差异性的思考。诗中“挟策”二字形象地展现了这位官员带着书籍与智慧步入官场的决心与热忱。“当年入泽宫”则暗示了他踏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面临着未知的挑战与机遇。“几回风雨酿春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比作孕育生机的力量,暗喻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这位官员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智慧,为地方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此行初试亲民术”表达了这次赴任是他首次直接接触并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政策与方法,体现了他对基层工作的重视与投入。“可与书中有异同”则揭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微妙关系,强调了在实际工作中,理论知识需要与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结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官员个人的成长与反思,也反映了明代社会对于官员素质与能力的期待,以及对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视。
夔作八音,茎韺咸云。娄辨五色,朱紫玄纁。
伟绝艺之天成,随所施而冠群。
既运斤而荐巧,亦端委而长身。
或有若而阙里,或蔡邕而虎贲。
是其同者体,而不同者神。
藻绘既后素,笙镛无夺伦,夫是之谓宝真。
楚山木落风高,暮云黯黯孤容瘦。
天晴似洗,明霞消尽,玉峦排秀。
九凤飞来,五云深处,一时轻矫。
恨三山不见,六鳌去后,天空远,人将老。
堪笑此生如寄,信扁舟、朅来江表。
望中愁眼,依稀犹认,数峰林杪。
万里东南,跨江云梦,此情多少。
问何时还我,千岩万壑,卧霜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