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磨三遇毒,夫岂流支意。
大道宁有町,并行不相悖。
达磨三遇毒,夫岂流支意。
大道宁有町,并行不相悖。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杂题》系列之一,名为“入秋无事案头偶有纸笔随意辄书如风扫华不伦不理”。在诗中,王世贞以达磨三遇毒的故事为引子,探讨了大道与分歧并存的主题。
“达磨三遇毒,夫岂流支意。” 开篇即引用佛教故事中的达磨(即菩提达摩),他三次遭遇毒害,却并未因此而放弃修行或改变初衷。这里借达磨的故事,表达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应轻易放弃或改变信念的哲理。
“大道宁有町,并行不相悖。” 接着,诗人提出“大道”(普遍真理或正道)与“町”(分歧、差异)并存的观点,强调了不同路径或观点之间可以共存,不必相互排斥。这反映了王世贞对多元思想和包容性文化的推崇。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真理与多样性的理解和追求。在王世贞的笔下,这种思考不仅限于宗教或哲学层面,更具有普遍的人文价值和现实意义。
筑堤不拟长安沙,鸣鼓已放西曹衙。
夜游泾南鹤城北,随处幅巾宜看花。
花林高下映丛冢,池台旧属淇水家。
当时笙歌沸邻里,只今古树啼寒鸦。
先生读书洞千古,过眼富贵如春葩。
时人不识竞模拟,往往背痒连衣爬。
消忧满贮北海酒,破闷亦有南山茶。
家生小奴解新曲,时复羯鼓当轩挝。
邮筒往复方此始,一倡何止三人嗟。
诗成挥翰向落日,墨光绕笔飞玄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