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北无河患,卢沟桥南河患频。
桥北堤防本不事,桥南筑堤高嶙峋。
堤长河亦随之长,行水墙上徒劳人。
我欲弃地使让水,安得馀地置彼民。
或云地亦不必让,但弃堤防水自循。
言之似易行不易,今古异宜难具论。
卢沟桥北无河患,卢沟桥南河患频。
桥北堤防本不事,桥南筑堤高嶙峋。
堤长河亦随之长,行水墙上徒劳人。
我欲弃地使让水,安得馀地置彼民。
或云地亦不必让,但弃堤防水自循。
言之似易行不易,今古异宜难具论。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过卢沟桥》。诗中描绘了卢沟桥周边的地理环境和水利问题,展现了诗人对治理河流与土地利用的深思熟虑。
首句“卢沟桥北无河患,卢沟桥南河患频”点明了卢沟桥南北两侧不同的自然条件,桥北地区未遭遇洪水灾害,而桥南则经常遭受河水泛滥。接着,“桥北堤防本不事,桥南筑堤高嶙峋”揭示了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桥北缺乏有效的堤防建设,而桥南则通过筑高堤防来抵御洪水,但这种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堤长河亦随之长,行水墙上徒劳人”进一步说明了堤防建设的局限性,即随着河水的不断增长,堤防也需相应加高,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且效果有限。最后,“我欲弃地使让水,安得馀地置彼民”表达了诗人对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即是否可以放弃部分土地,让河水自由流动,以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负担,并为民众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然而,“或云地亦不必让,但弃堤防水自循”提出了另一种观点,即土地不一定需要放弃,关键在于改变堤防策略,让河水按照自然规律流动。但“言之似易行不易,今古异宜难具论”,指出这种转变看似简单,实际上执行起来困难重重,因为古今环境不同,适宜的解决方案也需要具体分析和讨论。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审慎态度。通过对比卢沟桥南北的不同情况,诗人不仅展示了其对水利问题的独到见解,也反映了其作为一位君主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怀。
晓傍苍崖,滴寒露、研朱点易。
五十四卦为归妹,惟幽人吉。
彼美人兮春上下,如吾徒者山南北。
辨一生、坚壁卧烟霞,诗无敌。人间世,胶中漆。
功名事,刀头蜜。放乾坤醉眼,看朱成碧。
曾共梅花相尔汝,尽教雪后无消息。
莫怕寒、容易嫁东风,春狼藉。
朝元了,万鹤放班回。携月下天来。
初平家看青羊石,滕王阁醉绿螺杯。
试鸣琴,花荡漾,玉崔嵬。前十日、鹊桥飞宝镫。
后一月、兔奁开玉镜。秋色净,夜徘徊。
申从五岳三光出,亥将二首六身排。
问何其,餐沆瀣,燕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