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侯门可曳裾,人人争事蜀尚书。
摩天气直山曾拔,澈底心清水共虚。
鹏翼已翻君好去,乌头未变我何如。
殷勤为话深相感,不学冯谖待食鱼。
处处侯门可曳裾,人人争事蜀尚书。
摩天气直山曾拔,澈底心清水共虚。
鹏翼已翻君好去,乌头未变我何如。
殷勤为话深相感,不学冯谖待食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元稹的作品,名为《贻蜀五首·其五》。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友人离别之情和个人处境感慨的诗句。
“处处侯门可曳裾,人人争事蜀尚书。”这两句描绘了一个场景:在某个地方,每个人的衣摆都能拂过贵族的大门,这种排场显示出人们对于权力中心的趋之若鹜。这里的“侯门”指的是有权势的人家,“曳裾”则是比喻达官员或士人,他们为了争取到蜀地尚书(即地方政府的重要职位)而不遗余力。
“摩天气直山曾拔,澈底心清水共虚。”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志向和内心世界。这里的“摩天”意味着高远的抱负,“气直”则是指性格坚毅不屈,“山曾拔”则可能是比喻,表示诗人有拔山盖世之举的雄心壮志。接着,“澈底心清水共虚”强调了诗人的内心如同清澈见底的泉水一般纯洁,且不为外界诱惑所动。
“鹏翼已翻君好去,乌头未变我何如。”在这里,诗人用“鹏翼”比喻那些早已飞得很高的人(可能是指朋友),而自己则像是尚未变化的乌头(即乌鸦)。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友人的祝福和对自己的自我怀疑。
“殷勤为话深相感,不学冯谖待食鱼。”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与朋友之间的情深意长,他们的交谈充满了温馨和共鸣。同时,通过“不学冯谖待食鱼”的典故(冯谖是战国时期的人物,以智慧著称),诗人强调自己并非像冯谖那样等待机会来临,而是主动去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有对朋友离别的感伤,也有对个人前途和抱负的思考,是一篇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