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上南山,垂近四十载。
山中花瓢翁,尚与山俱在。
据高瞰人世,昔田今为海。
道傍魏公亭,柱化础亦败。
我不上南山,垂近四十载。
山中花瓢翁,尚与山俱在。
据高瞰人世,昔田今为海。
道傍魏公亭,柱化础亦败。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方回所创作的《上南行十二首》中的第三首。通过这短暂的四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慨。
“我不上南山,垂近四十载。”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无力感。四十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而个人的行动似乎无法与之抗衡,故而选择放弃登山。
“山中花瓢翁,尚与山俱在。”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老者,与大自然共存的情景。这里的“花瓢翁”可能是指一种生活简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物形象。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时间对于个人生命有限而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
“据高瞰人世,昔田今为海。” 这两句则展现了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在高处俯瞰芸芸众生,看到的是昔日的农田如今已化作大海。这种景象既是对自然力量的赞叹,也暗含了对于历史变迁和人类渺小的思考。
“道傍魏公亭,柱化础亦败。” 最后两句通过描绘一座古老亭子的荒废情状,再次强调了时间无情的侵蚀。即便是曾经宏伟壮观的建筑,也难逃风化雨蚀,最终走向毁灭。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关于生命、自然与历史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展现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体验,更是对整个时代变迁的一种洞察。
元英去世二百年,其迹虽久骚雅传。
田庐不废子孙贤,庆门簪组方蝉联。
我来源中访高隐,□人邀客云山前。
朱门绿阁照溪水,长松茂竹□寒烟。
滩声萧萧到几席,魂清骨冷忘睡眠。
伊子出处不自判,尘缨俗网常萦缠。
儿孙渐多食□众,高翔远引嗟无缘。
他年家事苟有付,杖藜□此同悠然。
昴星下天扶汉德,长庚乃向开元谪。
光芒相照数百年,一尊不得闻风月。
何如今日出城闉,高堂共享无边春。
风流皆在烟霞表,不数当年荀与陈。
江湖我今方卷舌,君等上天环北极。
箕斗虚名不必多,要斥旄头作顽石。
切切寒虫常在耳,未识词源万斛水。
忽开玉轴见奇文,光怪摩空乱眸子。
太傅江左风流人,灵运在家元不嗔。
家世千年今复振,落笔飘飘语更真。
顿足忘言惊妙绝,欲续貂蝉恨才拙。
铅刀那敢望神剑,舒屈无方岂常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