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生东海,亭开兴较长。
树虚通夜色,云薄漏秋光。
野博闻人语,山书见字行。
所嫌猿与鹤,啼白半阶霜。
明月生东海,亭开兴较长。
树虚通夜色,云薄漏秋光。
野博闻人语,山书见字行。
所嫌猿与鹤,啼白半阶霜。
此诗描绘了一幅月夜下的亭台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洒落、夜色深沉、云层轻薄、秋意渐浓的自然美景。通过“明月生东海”开篇,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接着,“亭开兴较长”一句,不仅点出了亭台的位置,也暗示了在此处观赏月色的愉悦心情。
“树虚通夜色,云薄漏秋光。”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氛围,树木在夜色中显得更加幽静,云层虽薄却能隐约透出秋日的光芒,营造出一种既清冷又充满诗意的意境。接下来,“野博闻人语,山书见字行。”则将视线从自然景观转向了人声和文字,仿佛在广阔的田野上,人们在交谈,在山间的小路上,有人在书写,增添了生活气息和人文色彩。
最后,“所嫌猿与鹤,啼白半阶霜。”以“猿与鹤”的啼鸣作为收尾,不仅呼应了前文的自然景物描写,还通过“啼白半阶霜”这一细节,巧妙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使得整首诗在静谧之中蕴含着淡淡的哀愁与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表现,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捕捉和深刻感悟,语言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情感与哲思的佳作。
兰棹才移,去匆匆、锦帆难缓。
抬望眼、春波渺渺,素心人远。
敧枕罗巾红泪在,拂衾别梦清宵短。
念知音、判袂几时逢,肠先断。空对著,垂杨岸。
青青柳,丝难绾。叹天涯羁旅,孤灯相伴。
跋涉聊怜西去路,殷勤我盼南来雁。
倩回风、迢递寄愁心,人如见。
金缕含烟,河阳几处青青色。
丝丝惯惹客边愁,挽就同心结。
漫道柔条无力,绾离情、江南江北。
随风低舞,带雨转垂,纤腰一搦。
南陌留春,池塘影转黄昏月。
灵和殿里最风流,是处经攀折。
送尽殷勤契阔,更堪怜、飞花似雪。
飘零水驿,袅袅楼前,灞桥初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