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险如夷藉此心,从容身已到高岑。
钵盂历历来丹灶,鹦鹉翩翩向竹林。
碑字模糊苔作篆,琪花芬馥叶成阴。
何时微志能粗了,手结茅亭抱膝吟。
履险如夷藉此心,从容身已到高岑。
钵盂历历来丹灶,鹦鹉翩翩向竹林。
碑字模糊苔作篆,琪花芬馥叶成阴。
何时微志能粗了,手结茅亭抱膝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对观音阁的景仰与向往之情。首句“履险如夷藉此心,从容身已到高岑”以“履险如夷”形容观音阁所在之地虽险峻却在诗人的心中如同平坦之地,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从容。接着,“从容身已到高岑”则表达了诗人已经心神到达了观音阁的意境。
“钵盂历历来丹灶,鹦鹉翩翩向竹林”两句,通过描绘观音阁周围的自然景象——钵盂、丹灶、鹦鹉、竹林,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充满生机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观音阁与佛教文化、修行之地的联系。
“碑字模糊苔作篆,琪花芬馥叶成阴”则进一步描绘了观音阁环境的古朴与幽雅,碑文被岁月侵蚀,苔藓覆盖,显示出历史的痕迹;而琪花的香气与树叶的浓荫,则增添了自然之美。
最后,“何时微志能粗了,手结茅亭抱膝吟”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够在此地静心修行、创作的愿望,希望有一天能亲手搭建一座茅亭,在此抱膝吟诵,享受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观音阁及其周围环境的美丽与神秘,以及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其内心深处的平和与对精神世界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