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求知是甚时,少留意处自家知。
当年沮溺非吾见,见得宣尼却是谁。
能不求知是甚时,少留意处自家知。
当年沮溺非吾见,见得宣尼却是谁。
这首诗深蕴哲理,以问答形式探讨了知识与自我认知的关系,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诗人通过“能不求知是甚时”这一句,提出了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反思,暗示在某个时刻,人们可能不再过分追求知识,而是更注重内心的自我认知和理解。
“少留意处自家知”则进一步强调了个体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和重要性,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从而获得真正的智慧和理解。
接下来,“当年沮溺非吾见,见得宣尼却是谁”两句,运用了典故,引用了古代的两位隐士——沮溺和孔子(宣尼),来探讨对历史人物的理解问题。诗人似乎在说,即使是对于历史上的人物,我们所了解的也未必完全准确,每个人对他们的解读都可能不同,这反映了知识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思考,表达了对知识、自我认知以及历史理解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哲学问题的独到见解。
是谁觞群真,涧底置瑶席。
洼尊久不存,罗列剩奇石。
遥对清泠泉,各各据高壁。
出窦纷窒通,注溪错回直。
意同长风争,急起赴石隙。
群山如踔跳,声过有余力。
道人了不闻,合掌对凝碧。
泄怒任叫嚣,守柔自冲默。
渐进岂不佳,胡为苦相激。
感物遂写怀,浩歌日将夕。
及余剪烛联床夜,重与论文把酒初。
补得笙诗歌有獭,传来门客食无鱼。
和戎时尚安边论,富国谁求平准书。
此去沱潜傥相访,故人笼壁近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