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森森过竹篱,夜窗初听转凄其。
奔腾欲动欧公赋,坎坛应添宋玉悲。
响入疏桐人静后,韵随寒雨客愁时。
晚来试问萧条意,惟有庭前落木知。
何处森森过竹篱,夜窗初听转凄其。
奔腾欲动欧公赋,坎坛应添宋玉悲。
响入疏桐人静后,韵随寒雨客愁时。
晚来试问萧条意,惟有庭前落木知。
这首《秋声》由明代诗人高拱所作,通过对秋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深秋时节的寂寥与悲凉。
首句“何处森森过竹篱”,以“森森”形容竹林茂密,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随后点出“过竹篱”,引出秋声的来源,仿佛在竹林深处,秋风轻拂,带来了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声响。
“夜窗初听转凄其”一句,将时间限定在夜晚,通过“初听”和“转凄其”描绘了秋声初起时的冷清与哀伤,仿佛是夜的低语,让人感到一丝寒意。
“奔腾欲动欧公赋,坎坛应添宋玉悲”两句,运用典故,借欧阳修和宋玉的诗句,进一步渲染了秋声的悲壮与深沉,暗示了秋声中蕴含的历史沧桑和人生感慨。
“响入疏桐人静后,韵随寒雨客愁时”则将秋声与自然景象相结合,通过“疏桐”和“寒雨”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清冷的意境,秋声在寂静之后回荡,与寒雨相伴,更添了几分愁绪。
最后,“晚来试问萧条意,惟有庭前落木知”以设问的方式收尾,表达了对秋声背后情感的探寻,只有那落木似乎能理解这深秋的萧条与寂寥,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秋声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季节变换,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孤独、哀愁情感的深切体验,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千龄逢启圣,万域共来威。
庆接郊禋后,酺承农事稀。
御楼横广路,天乐下重闱。
鸾凤调歌曲,虹霓动舞衣。
合声云上聚,连步月中归。
物睹恩无外,神和道入微。
镐京陪乐饮,柏殿奉文飞。
徒竭秋云影,何资春日晖。
水竹幽闲地,簪缨近侍臣。
雍容乘暇日,潇洒出嚣尘。
树对思朋鸟,池深入养鳞。
管弦高逐吹,歌舞妙含春。
老子叨专席,欢邀隔缙绅。
此中情不浅,遥寄赏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