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陈西岭据崇台,不设窗棂面面开。
写雾出楹招便止,高山得月唤应来。
聊因旷朗堪成伴,讵为淋漓共举杯。
识得住行原一贯,幽情畅叙几徘徊。
横陈西岭据崇台,不设窗棂面面开。
写雾出楹招便止,高山得月唤应来。
聊因旷朗堪成伴,讵为淋漓共举杯。
识得住行原一贯,幽情畅叙几徘徊。
这首诗描绘了隆福寺行宫中的一处景观——挹霞叫月,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的美妙景象。
首联“横陈西岭据崇台,不设窗棂面面开”描绘了景观的整体布局,西岭横卧,崇台高耸,而此处并未设置传统的窗户,而是直接面向自然,仿佛与山岭、崇台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静谧氛围。
颔联“写雾出楹招便止,高山得月唤应来”进一步展示了景观的动态美。雾气从楹柱间逸出,仿佛在召唤着什么;而当高山之上,月亮出现时,又像是在回应着这份召唤。这种生动的描绘,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神秘与和谐。
颈联“聊因旷朗堪成伴,讵为淋漓共举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美景的欣赏与享受。诗人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伴侣,无需酒宴的热闹,仅凭这份旷达与自然的对话,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
尾联“识得住行原一贯,幽情畅叙几徘徊”总结了整首诗的主题。诗人认识到,无论是行走于自然之中,还是与自然对话,都是一体相连的,这种深入自然、理解自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旅行。诗人在此处徘徊,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停留,更是心灵的沉浸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与追求,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的哲学思考。
山人昔日住山中,山中酒熟蒲萄红。
山人醉卧呼不醒,浩荡十日吹天风。
梦驾天风度寥泬,贝阙珠宫互明灭。
玉龙千尺拥冰髯,手挹银河弄明月。
仙人劝我金屈卮,更吹白玉双参差。
东风琪树花如雪,千片万片凌空飞。
恍恍魂神逐烟雾,起来却蹋孤山路。
瑶华满地不堪拾,骑驴直上梅花墓。
范宽善画老有神,恍然见我梦中身。
烦君更向溪桥畔,为写当时踏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