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
孤进难时谁肯荐,主司通处不须论。
频秋入自边城雪,昨日听来岭树猿。
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
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
孤进难时谁肯荐,主司通处不须论。
频秋入自边城雪,昨日听来岭树猿。
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学子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生活状态。开篇“一年年课数千言,口祝心祠挈出门”表明作者每年都会准备大量的功課,并且在出门前会进行一些仪式性的祝愿和祈求,以求好运。接着“孤进难时谁肯荐,主司通处不须论”则透露出科举考试中的艰辛,以及即使是有才华的人,在困难时刻也难以得到推荐,官府的关节往往无需多言。
诗中随后转向自然景象,“频秋入自边城雪,昨日听来岭树猿”描绘了作者在边城经历严寒的秋天,以及听到远处山林间传来的猿啼声,这些都营造出一种孤寂和萧瑟的情境。
最后两句“若有水田过十亩,早应归去狄江村”则表达了作者对归乡的渴望,如果能拥有超过十亩的水田,他就会选择早日回归家乡的狄江村。这不仅反映出作者对于农耕生活的向往,也隐含着对科举生活压力和无常的逃避。
整首诗通过对长安生活与边城自然景象的对比,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士人在追求功名与个人情感之间的矛盾。
老矣鸡栖爱一廛,生涯随分不求全。
一杯那复思身后,三爵聊将补食前。
莫话蒋陵陈迹,青松翠碧跻攀。
此别再游何日,梦魂长绕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