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亲去无归,家有十男子。
春秋此堂上,拜起共祭祀。
一贫乃青毡,书种幸未已。
人言抱子晚,君已三十四。
何时见入学,况未保龆稚。
老年树松柏,仁者用其意。
父母养我时,辛勤五兄弟。
蜂房今俯育,谁则逮菽水。
昊天真罔极,梦想九原启。
恭惟父母心,敢不嗣遗体。
平生忠与孝,举动法经史。
先训吾所知,功名盖天尔。
先亲去无归,家有十男子。
春秋此堂上,拜起共祭祀。
一贫乃青毡,书种幸未已。
人言抱子晚,君已三十四。
何时见入学,况未保龆稚。
老年树松柏,仁者用其意。
父母养我时,辛勤五兄弟。
蜂房今俯育,谁则逮菽水。
昊天真罔极,梦想九原启。
恭惟父母心,敢不嗣遗体。
平生忠与孝,举动法经史。
先训吾所知,功名盖天尔。
这首诗是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部分内容,描述了对家庭和亲情的深厚感情,以及个人对于教育后代的期望。诗中通过“先亲去无归”开篇,表达了对已逝世亲人的怀念与不舍,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家庭责任的认真态度。
在“春秋此堂上,拜起共祭祀”一句中,可见作者对于家族传统和宗族活动的重视,通过祭祀来维系家族之间的情感联系。接着,“一贫乃青毡,书种幸未已”表达了即便是生活贫困,也要教育后代,使之不忘读书求知。
“人言抱子晚,君已三十四”则透露了作者对于自己年纪渐长而尚未有子嗣的担忧。紧接着,“何时见入学,况未保龆稚”表达了对儿女教育的迫切心情和希望他们能够早日入学。
“老年树松柏,仁者用其意”则借古人养子成才、栽培后代之意,通过比喻传达出作者对于教育子女的长远规划和期望。随后的“父母养我时,辛勤五兄弟”表达了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
最后,“蜂房今俯育,谁则逮菽水”、“昊天真罔极,梦想九原启”等句子,则是作者对于未来的憧憬和希望,以及对神灵的一种敬畏与祈求。全诗通过多重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教育和个人责任的深切感悟。
苏轼以其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一位父亲、儿子以及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是一篇充满温度和智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