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息肩舆日未沉,名山曾此几窥临。
一泓寒沁泉流碧,万折源通地脉深。
古洞无尘留暑气,虚窗有榻锁秋阴。
梦回忽听钟鸣寺,出户犹看月在林。
乍息肩舆日未沉,名山曾此几窥临。
一泓寒沁泉流碧,万折源通地脉深。
古洞无尘留暑气,虚窗有榻锁秋阴。
梦回忽听钟鸣寺,出户犹看月在林。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碧云寺住宿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乍息肩舆日未沉”,开篇即以轻快之笔描绘了作者乘轿归来,夕阳尚未完全落下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氛围。接着,“名山曾此几窥临”一句,既表达了对名山的向往之情,也暗示了作者多次造访此地的经历,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深度。
“一泓寒沁泉流碧,万折源通地脉深”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泉水清澈、蜿蜒曲折的动态美,以及其源头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的稳定感,体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与和谐。
“古洞无尘留暑气,虚窗有榻锁秋阴”则进一步将视角转向了寺庙内的环境,古洞虽无尘埃,却留下了夏日的余温;虚窗下的榻,仿佛锁住了秋天的阴凉。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寺庙内独特的气候特点,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增添了诗的意境。
最后,“梦回忽听钟鸣寺,出户犹看月在林”两句,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描绘了作者在夜晚被寺庙的钟声唤醒,走出户外,仍能看到月光洒在树林之上的画面。这一场景既富有诗意,又蕴含着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寺庙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融入了对时间、季节变化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作品。
君不见句曲陶弘景,通籍犹号华阳公。
君不见竟陵陆鸿渐,著书自称桑苧翁。
中冷泉前餐海雪,楚王涧上听松风。
二贤先后数百载,烟霞气格无不同。
夫子起家澶濮久,大河甲秀连台斗。
凿流玉莹激轩墀,丛石锦横浸池薮。
性惟高洁冰霜姿,才自清通衡镜手。
内观坐照万古前,不以淄渑挂其口。
笑顾谢海客,轩然舞而跃。
龟壳卷何为,蛤蜊食何乐。
君不见苏家学士嗜湘醽,岷嶓之源图作经。
续茶以为谱,调水有一丁。
大瓢贮春瓮,小勺分江瓶。
甘以口腹役双足,何如澄心诵黄庭。
仰视夫子犹鸿鹄,千秋陶陆垂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