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许龙石山行四首·其三宿碧云寺》
《和许龙石山行四首·其三宿碧云寺》全文
明 / 孙承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乍息肩舆日未沉,名山曾此几窥临。

一泓寒沁泉流碧,万折源通地脉深。

古洞无尘留暑气,虚窗有榻锁秋阴。

梦回忽听钟鸣寺,出户犹看月在林。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碧云寺住宿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乍息肩舆日未沉”,开篇即以轻快之笔描绘了作者乘轿归来,夕阳尚未完全落下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然的氛围。接着,“名山曾此几窥临”一句,既表达了对名山的向往之情,也暗示了作者多次造访此地的经历,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深度。

“一泓寒沁泉流碧,万折源通地脉深”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泉水清澈、蜿蜒曲折的动态美,以及其源头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的稳定感,体现了自然界的力量与和谐。

“古洞无尘留暑气,虚窗有榻锁秋阴”则进一步将视角转向了寺庙内的环境,古洞虽无尘埃,却留下了夏日的余温;虚窗下的榻,仿佛锁住了秋天的阴凉。这两句不仅描绘了寺庙内独特的气候特点,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增添了诗的意境。

最后,“梦回忽听钟鸣寺,出户犹看月在林”两句,以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描绘了作者在夜晚被寺庙的钟声唤醒,走出户外,仍能看到月光洒在树林之上的画面。这一场景既富有诗意,又蕴含着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寺庙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融入了对时间、季节变化的思考,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一首充满哲思与美感的作品。

作者介绍
孙承恩

孙承恩
朝代:明

(1485—1565)松江华亭人,字贞父(甫),号毅斋。孙衍子。正德六年进士。授编修,历官礼部尚书,兼掌詹事府。嘉靖三十二年斋宫设醮,以不肯遵旨穿道士服,罢职归。文章深厚尔雅。工书善画,尤擅人物。有《历代圣贤像赞》、《让溪堂草稿》、《鉴古韵语》。
猜你喜欢

题成勋部所藏尤求画十首·其十

龙起雨方注,虹横瀑更飞。

谁令丘壑士,无意恋荆扉。

(0)

慈上人夏日见过

碧云何处至,似是雁门僧。

驰论无中驷,翻经已上乘。

泉香金涧茗,簟冷紫花藤。

为问南宗学,今传第几灯。

(0)

送华存叔二首·其一

哲兄书寄汝,日日待抽簪。

小草山虽出,金门陆共沉。

烟霞三月梦,虾菜五湖心。

何胤归非晚,双栖托茂林。

(0)

品泉图引为成司勋惟谦赋

君不见句曲陶弘景,通籍犹号华阳公。

君不见竟陵陆鸿渐,著书自称桑苧翁。

中冷泉前餐海雪,楚王涧上听松风。

二贤先后数百载,烟霞气格无不同。

夫子起家澶濮久,大河甲秀连台斗。

凿流玉莹激轩墀,丛石锦横浸池薮。

性惟高洁冰霜姿,才自清通衡镜手。

内观坐照万古前,不以淄渑挂其口。

笑顾谢海客,轩然舞而跃。

龟壳卷何为,蛤蜊食何乐。

君不见苏家学士嗜湘醽,岷嶓之源图作经。

续茶以为谱,调水有一丁。

大瓢贮春瓮,小勺分江瓶。

甘以口腹役双足,何如澄心诵黄庭。

仰视夫子犹鸿鹄,千秋陶陆垂丹青。

(0)

彩云江阁

阁上书声江上闻,峤南人识孝廉君。

衣冠此日朝明主,带得彤墀五色云。

(0)

广渠门再别黎惟敬

东都祖帐拥行辀,曾是三朝侍冕旒。

赤管自堪留姓字,青藜谁得并风流。

终期沧海同舟去,犹忆长安并马游。

携手飞云成二老,万峰梅萼五城秋。

(0)
诗词分类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诗人
陈玉璂 宝鋆 孟简 林之奇 陈文烛 崔护 颜师古 周子义 石达开 文震亨 赵桓 薛令之 范缜 邢邵 韩缜 于良史 黄龟年 王应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