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社千年会,冰壶一鉴开。
远公初入定,总老又重来。
鸟向金轮去,云从石塔回。
登临无限意,更上讲经台。
莲社千年会,冰壶一鉴开。
远公初入定,总老又重来。
鸟向金轮去,云从石塔回。
登临无限意,更上讲经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东林寺,登临远禅师讲经台,观赏冰壶与莲社遗迹时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之美。
首句“莲社千年会”,以“莲社”象征佛教的修行场所,暗示这里曾是僧侣们聚集修行的地方,历经千年仍留有其痕迹,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敬仰。接着,“冰壶一鉴开”一句,将清澈的湖水比喻为冰壶,形象地描绘出水面的平静与清澈,仿佛一面镜子,映照着周围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纯净的氛围。
“远公初入定,总老又重来”两句,提到了东林寺的两位重要人物——远公和尚和总老和尚。远公和尚曾在此修行并留下了许多传说,总老和尚则是在此地继续了这一传统。这两句通过对比,既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延续性,也体现了东林寺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鸟向金轮去,云从石塔回”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鸟儿飞向金色的太阳,云朵从岩石间飘过,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这种动态与前文的静态形成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最后,“登临无限意,更上讲经台”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的感慨与思考。站在讲经台上,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远影响。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更是对佛教文化和东林寺精神的深刻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东林寺及其历史文化的独特感悟,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
永日呼朋选胜来,此中图画信天开。
为山巧结巢云洞,近水先营得月台。
绿满纤萝垂户外,粉含新竹旁墙隈。
葵榴艳夺沿堤柳,松桧森连夹路槐。
绕槛总成书带草,盈阶多似蔓金苔。
桥通积石琼为岛,帘捲芳丛绣作堆。
地僻尽堪容笑傲,境幽原已绝氛埃。
开尊北海时盈座,飞盖西园待上才。
日映花光摇握麈,风吹鸟韵送传杯。
辋川未乏裴王侣,醉笔同挥九万枚。
虚堂荷净绝氛埃,一月曾看几度来。
妆映窗轩时挺出,芬从湖沼远移栽。
数茎不羡庐山社,十丈何须五井隈。
已见绿房珠作实,更馀丹萼锦为堆。
清香暗袭论文处,艳质晴翻校艺台。
授简秀联思并发,濡毫锦借句频催。
赋成诧比青莲匣,酒至倾怜白玉杯。
归去客斋同入梦,依稀犹是笔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