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德由来重月评,词坛兼羡一鸿生。
平反我愧文无害,恬寂君方觉有情。
玄论几看围屡解,白头宁道盖初倾。
阶庭雨露多兰玉,一任儒林自著声。
齿德由来重月评,词坛兼羡一鸿生。
平反我愧文无害,恬寂君方觉有情。
玄论几看围屡解,白头宁道盖初倾。
阶庭雨露多兰玉,一任儒林自著声。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卢龙云对友人廖隐君的回赠之作,通过诗中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友情与对学问的共同追求。
首联“齿德由来重月评,词坛兼羡一鸿生”表达了对廖隐君在学术界地位和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流露出对他的敬仰之情。“齿德”指年长者的智慧和德行,“月评”比喻月之常新,暗含对廖隐君学术贡献持续不断的赞誉。“词坛”指文学领域,“一鸿生”则以大雁比喻廖隐君在文学界的杰出贡献,两者并提,既肯定了他在学术上的成就,也赞美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卓越。
颔联“平反我愧文无害,恬寂君方觉有情”转而表达诗人对自己未能为廖隐君平反不公之事感到惭愧,同时也对廖隐君的淡泊名利、内心宁静表示赞赏,认为这种内心的丰富情感正是他所拥有的独特魅力。
颈联“玄论几看围屡解,白头宁道盖初倾”进一步描绘了两人在学术探讨中的深厚友谊。通过“玄论”(深奥的理论讨论)和“围屡解”(多次解开难题),展现了两人在学术道路上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启发。同时,“白头”象征年老,“宁道盖初倾”则暗示了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
尾联“阶庭雨露多兰玉,一任儒林自著声”以自然景象作比,将廖隐君的家比作充满兰花和美玉的庭院,象征着他的家庭环境高雅,同时也暗喻了廖隐君在学术界的影响深远,如同雨露滋润下的兰花,绽放出独特的光彩。最后,“一任儒林自著声”表达了对廖隐君在学术界声誉的肯定,以及对其影响力的认可。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卢龙云对廖隐君的深厚友情和高度评价,也展示了两人在学术道路上的相互支持与共同成长,以及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淡泊态度。
晨鸡才发声,夕雀俄敛冀。
昼夜往复来,疾如出入息。
非徒改年貌,渐觉无心力。
自念因念君,俱为老所逼。
君年虽校少,憔悴谪南国。
三年不放归,炎瘴消颜色。
山无杀草霜,水有含沙蜮。
健否远不知,书多隔年得。
愿君少愁苦,我亦加餐食。
各保金石躯,以慰长相忆。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
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
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
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
生离别,生离别,忧从中来无断绝。
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年三十生白发。
郑君得自然,虚白生心胸。
吸彼沆瀣精,凝为冰雪容。
大君贞元初,求贤致时雍。
蒲轮入翠微,迎下天台峰。
赤城别松乔,黄阁交夔龙。
俯仰受三命,从容辞九重。
出笼鹤翩翩,归林凤雍雍。
在火辨良玉,经霜识贞松。
新居寄楚山,山碧溪溶溶。
丹灶烧烟煴,黄精花丰茸。
蕙帐夜琴澹,桂尊春酒浓。
时人不到处,苔石无尘踪。
我今何为者,趋世身龙钟。
不向林壑访,无由朝市逢。
终当解尘缨,卜筑来相从。
炎炎者烈火,营营者小蝇。
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
此苟无所受,彼莫能相仍。
乃知物性中,各有能不能。
古称怨恨死,则人有所惩。
惩淫或应可,在道未为弘。
譬如蜩鷃徒,啾啾啅龙鹏。
宜当委之去,寥廓高飞腾。
岂能泥尘下,区区酬怨憎。
胡为坐自苦,吞悲仍抚膺。
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
迟迟兮春日,玉甃暖兮温泉溢。
袅袅兮秋风,山蝉鸣兮宫树红。
翠华不来岁月久,墙有衣兮瓦有松。
吾君在位已五载,何不一幸乎其中?
西去都门几多地,吾君不游有深意。
一人出兮不容易,六宫从兮百司备。
八十一车千万骑,朝有宴饫暮有赐。
中人之产数百家,未足充君一日费。
吾君修己人不知,不自逸兮不自嬉。
吾君爱人人不识,不伤财兮不伤力。
骊宫高兮高入云,君之来兮为一身,君之不来兮为万人。
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
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
[湓浦多鱼。
浦西有杨侍郎宅,多好竹。
]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
雨埋钓舟小,风扬酒旗斜。
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
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
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
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
西日韶光尽,南风暑气微。
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
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
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