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瞻饬仪,式崇侈度。履薄临深,细矜返顾。
龙山嘉集,群贤昭姱。金石在堂,傧相在阼。
胡愆于仪,巾脱顶露。仆?含嗤,将军薄怒。
璧轻于瑕,楠斥于蠹。桑简避时,祢狂矫故。
彼非昌期,乖此绳步。耳目外惭,周章内寤。
请歌相鼠,以终韶濩。
聚瞻饬仪,式崇侈度。履薄临深,细矜返顾。
龙山嘉集,群贤昭姱。金石在堂,傧相在阼。
胡愆于仪,巾脱顶露。仆?含嗤,将军薄怒。
璧轻于瑕,楠斥于蠹。桑简避时,祢狂矫故。
彼非昌期,乖此绳步。耳目外惭,周章内寤。
请歌相鼠,以终韶濩。
这首诗描绘了晋朝龙山之会的历史场景,通过对比嘲讽与解嘲的两种态度,展现了礼仪与道义的冲突与和谐。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龙山嘉集”、“金石在堂”、“璧轻于瑕”等,形象地描绘了聚会的盛大与人物的风范。
首句“聚瞻饬仪,式崇侈度”,开篇即点出聚会的庄重与盛大,众人皆以礼仪自持,追求高雅的风度。接着,“履薄临深,细矜返顾”,以行走于薄冰之上,回顾细小的谨慎,隐喻聚会中的小心与谨慎,同时也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忐忑与自我审视。
“龙山嘉集,群贤昭姱”描绘了聚会的盛况,众多贤士汇聚一堂,彰显了他们的才华与美德。“金石在堂,傧相在阼”,金石象征着珍贵与永恒,傧相代表了礼仪与秩序,进一步强调了聚会的庄严与有序。
然而,好景不长,“胡愆于仪,巾脱顶露”,意外发生,孟嘉的帽子被风吹落,违反了礼仪规范。这一事件引发了众人的反应,“仆?含嗤,将军薄怒”,仆人和将军都表现出不满的情绪,而“璧轻于瑕,楠斥于蠹”,则以玉璧的瑕疵和楠木的蛀虫来比喻事件的严重性。
“桑简避时,祢狂矫故”,这里引用了古代典故,以桑简(古代祭祀用具)避让时令,祢(古代祭祀神灵)的狂放行为,来类比孟嘉的处境,暗示了他行为的不合时宜。接下来,“彼非昌期,乖此绳步”,指出孟嘉的行为违背了当时的礼仪规范。
“耳目外惭,周章内寤”,孟嘉在外界的压力下感到羞愧,内心却在反思。最后,“请歌相鼠,以终韶濩”,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对孟嘉行为的同情与理解,希望以诗歌的形式结束这场风波,传递出一种宽容与和谐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龙山之会的描述,以及孟嘉落帽事件的处理,展现了礼仪与道义之间的冲突与调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和谐社会秩序的向往与追求。
仲秋气已爽,林壑雨新过。
忽惊浮霭空,乍觉天宇大。
夜凉风露清,佳月才半破。
清辉渐可爱,入户惊照坐。
团圞绕中庭,有似蚁循磨。
西山耸冈峦,轮侧愁易堕。
魏子不解饮,诗语颇顿挫。
呼儿聊与盏,我唱渠辄和。
停杯看月落,客去未能卧。
海月夜夜好,新诗幸频课。
使君西南隽,掞藻阳台春。
声称动华省,故是青云人。
时于鹓鹭行,轩昂见长身。
向来清官曹,往往席上珍。
聊凭五经笥,一校九府缗。
宁论尹卿笔,有志不自伸。
探怀出银黄,笑指漆水滨。
房公啸诺地,厩吏持朱轮。
悬知泾渭间,广亩连高囷。
洪河润九里,坐息西羌尘。
长言继豳风,耕稼可重陈。
会当采谣俗,夜诵供华勋。
华首三不遇,求田亦良图。
莫嗔湖海士,豪气故不除。
扶犁本吾事,二顷终胜无。
绕舍生蒿蓬,闭门种英芜。
从渠百尺楼,笑此蜗牛庐。
吴中久卜邻,会从故人居。
荆溪一廛地,傥与求羊俱。
屠门过大嚼,一雨喜有馀。
正恐二三子,联翩蹑云衢。
空令千里驾,怅望黄公垆。
贤愚孰无营,急景信可惜。
如何阖庐城,乃有此闲客。
怀安岂初志,运甓有馀力。
相从无何乡,邂逅一日适。
虚窗得朝阳,寒凛作春色。
琴书罗棐几,一一净如拭。
画沙见奇踪,落屑非近识。
似追永和还,未觉正始隔。
峥嵘衡霍囿,莽苍云梦泽。
时华玄低卬,幽鸟共深寂。
谁驱此变幻,戏纳方丈域。
惭公倾春酿,浇我忧思积。
岂无车公语,顾匪伯仁匹。
长檠蜡华摧,起视霜月白。
酣歌美清夜,拥髻侍通德。
参差吐幽妍,凿落滟芳碧。
觥筹不留行,为问此何夕。
言归谢主人,五斗安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