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唐年客,青山独闭门。
云泉一少事,琴史皆忘喧。
在浚人犹絷,迁乔友未言。
不知幽谷草,何意老王孙?
那有唐年客,青山独闭门。
云泉一少事,琴史皆忘喧。
在浚人犹絷,迁乔友未言。
不知幽谷草,何意老王孙?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者的生活状态与心境,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对自然的向往。首句“那有唐年客,青山独闭门”以“唐年客”象征过往的繁华与尘世的纷扰,通过“青山独闭门”展现隐士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氛围。
“云泉一少事,琴史皆忘喧”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与淡泊的主题。云泉、琴史都是隐逸生活中的常见元素,诗人通过“少事”、“忘喧”表达了隐士对物质欲望的摒弃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这里不仅展现了隐士生活的简朴与清雅,更体现了其内心的平和与超脱。
接下来的“在浚人犹絷,迁乔友未言”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隐士自身比作被囚禁在深井中的人,而“迁乔友未言”则暗示了隐士虽身处幽静之地,但内心的朋友并未离去,情感依然深厚。这两句既表现了隐士的孤独,又展现了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坚韧。
最后,“不知幽谷草,何意老王孙?”以疑问的形式收尾,既是对前文描述的总结,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启发。这里的“幽谷草”象征着隐士的生活环境,而“老王孙”则可能暗指那些曾经显赫但如今落魄的人物。这一问句引发人们对隐士生活态度的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深刻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闻道王明府,仁声已四传。
催科能不扰,赋入自争先。
理到顽民服,仁渐黠吏悛。
俊良搜士类,疾苦访氓编。
义役颁成制,巫风变昔年。
已闻销珥笔,直欲弛蒲鞭。
未可徒宽治,还疑执德偏。
碧云江外合,爱助正拳拳。
匡庐云锦屏,鸿儒产其下。
风神俨如龙,夭矫莫可驾。
卷怀经济具,婆娑洛中社。
怪事玉床摇,清昼天忽夜。
突骑从何来,阴风飘屋瓦。
大臣义有死,欲避吾不暇。
庭前环止水,万事付一舍。
从容友灵均,朝野动悲吒。
悯章极哀荣,汗简谁记者?
倘有南熏书,季方足堪亚。
午转槐阴,正炎暑、侵肌似醉。
问何处、披襟散发,解衣扬袂。
傍沼茅亭杨柳绿,倚崖草阁梧桐翠。
唤玉人、纤手掬清泉,生凉意。开枕簟,浮瓜芰。
琼液浅,歌喉细。对文禽雪鹭,助成幽致。
十顷碧莲潇洒国,万竿修竹清凉世。
算此时、情绪有谁同,吾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