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酷爱竹,日日到斋房。
高节霜松老,清阴璧月凉。
朝来宿烟雨,夜半奏笙簧。
隐几如有得,尘凡一笑忘。
平生酷爱竹,日日到斋房。
高节霜松老,清阴璧月凉。
朝来宿烟雨,夜半奏笙簧。
隐几如有得,尘凡一笑忘。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竹子的深厚情感和与自然的融合。开篇“平生酷爱竹,日日到斋房”表达了诗人对竹子持久且热烈的喜爱,每天都会来到自己的书房或静室,那里应该种有他所钟爱的竹子。
“高节霜松老,清阴璧月凉”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高节”指的是竹子的高洁品格,“霜松”则是形容深秋时分外表露出的松树和霜雪共存的情景,而“老”字则传达出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沧桑感。“清阴璧月凉”中的“璧月”形容的是圆润如玉的明月,整句话描绘了一个在清新的树荫和皎洁月光下的凉爽夜晚。
接下来的“朝来宿烟雨,夜半奏笙簧”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这里的“宿烟雨”指的是早晨留有的薄雾与昨日未散的细雨,而“夜半奏笙簧”则是说在深夜时分,清风中竹叶发出如同乐器般的声音。
最后,“隐几如有得,尘凡一笑忘”表达了诗人通过观赏和聆听竹声获得的心灵满足与超脱世俗的境界。诗人的内心世界因为对自然美好的体验而得到净化,他在这静谧中找到了逃离尘世烦恼的途径。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通过这种热爱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