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不知文,尝闻于达者。
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
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
理惟当即止,妄说即虚假。
气如决江河,势盛乃倾泻。
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
但于文最高,窥不见隙罅。
故令后世儒,其能及者寡。
文章古亦众,其道则一也。
譬如张众乐,要以归之雅。
区区为对偶,此格最污下。
求之古无有,欲学固未暇。
君为时俊髦,我老安苟且。
聊献师所传,无以吾言野。
我虽不知文,尝闻于达者。
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
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
理惟当即止,妄说即虚假。
气如决江河,势盛乃倾泻。
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
但于文最高,窥不见隙罅。
故令后世儒,其能及者寡。
文章古亦众,其道则一也。
譬如张众乐,要以归之雅。
区区为对偶,此格最污下。
求之古无有,欲学固未暇。
君为时俊髦,我老安苟且。
聊献师所传,无以吾言野。
这首诗是一位文人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自我期许的表达。开篇“我虽不知文,尝闻于达者”显示了作者对文学的尊重,同时也表现出一种谦逊的态度,承认自己对文学的理解还有限。但紧接着,“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则是对文学创作过程中“意”与“文”的关系的精辟阐述,意指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而文则是用来承载这些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接下来的“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理惟当即止,妄说即虚假”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创作中的两个关键要素:理(逻辑性)与气(风格)。作者认为,只有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文字才能充满力量,而不至于流于空洞无物。同时,过分夸张的文词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们往往导致失真。
“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表明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崇敬以及这种文学传统的坚持。而接下来的“但于文最高,窥不见隙罅。故令后世儒,其能及者寡”则指出,即便是在这种高标准之下,也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境界。
诗人在此基础上提出:“文章古亦众,其道则一也”,强调了文学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紧接着,“譬如张众乐,要以归之雅”用音乐比喻文学,表达了对高雅艺术追求的向往。
在“区区为对偶,此格最污下。求之古无有,欲学固未暇”中,作者自谦自己的文学水平尚不够成熟,同时也感慨于古人难以企及。而最后,“君为时俊髦,我老安苟且。聊献师所传,无以吾言野”则是诗人的自我定位与对朋友的尊重,表达了自己年迈而友人尚有文学才华的感慨,以及希望将自己的学问传承下去,而非徒具形式之词。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严谨的艺术态度,更透露出一位文人的自我期许与对美好事物永恒追求的精神。
粤峤带鲸海,万里瞻长安。
百年豢太平,氓民家安完。
迩来厄会并,言之心悽酸。
茅闾室磬悬,野聚冤骨乾。
农夫春耕牛,卖钱输县官。
弟兄饥流离,应门存丁单。
稔秋犹不食,何以度冬寒。
县官匪不仁,谁教胥饕飧。
居复罟贼巢,妻孥全更难。
桐溪借点润,全粤网民宽。
春雨枯株林,霜飞柏台端。
敝民涤百忧,而无昔年叹。
粤人见桐溪,朝阳孤凤丹。
虑惟枢轴臣,难期长盘桓。